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夜,一阵惊雷响过,万历帝朱翊钧所居住的紫禁城也很快火光冲天,并从金水桥西侧的熙和门,很快蔓延至皇城中央的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
这场发生在万历年间的大火,直接烧毁了皇帝处理公务和举行重大仪式的三大殿。
三大殿被烧毁自是要重建。只是紫禁城的宫殿又不同于百姓的栖身之所,其中对名贵木材的需求量就大得惊人。尤其是金丝楠木,采伐成本极高。
但此时此刻,采伐金丝楠木的成本高低,还根本不是万历帝要考虑的问题。此时,万历帝要考虑的还是平息边乱。
因为就在紫禁城起火的这一年,日本的丰臣秀吉调动十二万大军,兵分八路直奔朝鲜而去。不但如此,平定的播州杨应龙也再次出尔反尔,引苗兵再犯四川、贵州和湖广。
这一切,对于万历帝自是别无选择,只能派兵征战。
但征战就得烧钱。而此时由张居正改革所积累下的国家财富,早已消耗殆尽,国家也早已重新陷入到入不敷出的窘境 。
而代表朝廷威严的三大殿也不能不修,金丝楠木不能不购。
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只能强行往地方上摊派。
当然,最要的命的还不是向地方上摊派。此时,最要命的还是明朝那套特有的皇家木材采办体系。
这套采办体系,也恰是贪腐的重灾区,再加上皇亲国戚和太监借采办之机,向地方上吃拿卡要,更是让各省叫苦不迭。所以,当时的户部官员韩光祜就曾上书,弹劾监工太监陈永寿勒索物料“指一倍百”。
这一切,又直接导致三大殿光仅采办木料一项,成本就高达九百三十万两白银,比嘉靖年间修建三大殿时高了数百万银两。
所以,因为贪腐严重,朝廷库银又捉襟见肘,三大殿的修成,也是直到万历的孙子——那个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时,才算真正完工,耗银更是惊人的一千五百万两。
那么,一千五百万两,在当时,对于辽东的军费开支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就比较清廉的袁崇焕时期,辽东几十万部队的一年耗银,也就在五百万两左右。换句话说,这笔修建宫殿的巨资,可供袁崇焕的部队在辽东至少支撑三年。
就是这五百万两白银,由于自万历帝之后,再无张居正这样的改革人物出现(也再无改革环境呈现),致使明王朝财政一直吃紧、边关军费支付更是时续时断。
所以,没有强大资金支撑的辽东边关,再加上,官员上下腐败泛滥成灾,在接下来与努尔哈赤的战事中,不最终战败才不是自然规律。这种败象,就恰恰是从万历帝朱翊钧开始的。
而作为中国清史杰出奠基人的孟森先生,更是对朱翊钧在位的四十八年作出了精确概括。
他将朱翊钧在位的四十八年分成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冲幼时期,朱翊钧尚处于成长阶段,由张居正当国,基本上是内阁政治;
第二个时期是醉梦时期,成年后的朱翊钧亲操权柄,清算张居正,其后怠于临正,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三十年,矿使税使,毒遍天下,边患日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第三个时期为决裂时期,万历四十六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公然起兵,入占辽沈,朝中震动,而征兵征饷,騒动天下,民穷财尽,铤而走险,内外交困,明事不可为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