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节的脚步渐近,全国各地纷纷迎来了祭扫的高峰期。今年,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以鲜花、植树、家庭追思等环保且富有情感的方式进行祭扫。同时,节地生态葬的方式,如树葬、海撒等,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山西、湖南等山区地带,当地政府免费为群众提供鲜花和树苗,鼓励大家以绿色、环保的方式缅怀亲人。而在江西吉安,村民们通过向孩子们讲述先辈的故事,传承着美好的家风,让清明祭扫活动更加充满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江苏等地的民政部门也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时空邮箱、水溶祭祀等多项免费服务。群众可以将写有思念之情的卡片挂在树上、放入时空邮箱或溶于水中,以寄托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祭扫需求,民政部明确要求,从4月1日起至4月7日,各地民政部门要安排专人值班,并实行祭扫情况日报告制度。同时,通过增设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及时公布祭扫信息等措施,引导群众错峰祭扫,确保祭扫活动有序进行。

此外,一些殡葬服务机构还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设接驳车、设置绿色通道等服务措施,以满足他们的祭扫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因其环保、节约土地等优势,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资金补贴等政策,鼓励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在清明节期间,天津、青岛、大连等海滨城市还专门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了骨灰海撒服务,让逝者回归自然,与大海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