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萌仔妈!

遇到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小雅,寒暄时,朋友提到了自己的女儿,这眼看就到了三年级下期了,小雅却开始为女儿发愁了。

小雅当初一个人带娃,有些分身乏术,再加上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早早地就决定让孩子住校。

起初,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女儿适应得也挺快。

一段时间后,小雅开始察觉到女儿有些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放学回家,女儿总是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和他分享在学校的各种趣事。

可现在女儿周末到家后,把门一关,就往房间里钻。即使把孩子叫到客厅,孩子也常常只是安静地坐在角落里,不怎么说话。

带孩子外出也是,女儿只是静静地跟在小雅身后,问一句答一句,一提到学校,孩子就开始表现得不耐烦。

小雅觉得有些不对,询问孩子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女儿只是淡淡地答“还好”、“没什么”。

小雅开始不知道女儿遇到了什么事,多次追问后,女儿才哭着说自己不想回学校,很多事情自己处理不来,孩子说在寝室里想要和人说话,室友却突然开始不想理睬她,遇到她的东西还专门搁置到一个角落,好像生怕和她的东西放在一起。

小雅说,女儿也不知道哪里“惹”着了室友,所以也不敢说话了,晚上也睡不好,就盼着回家,回家后又不敢跟爸妈说不想住校的事,只好自己在心里煎熬。

“你说这孩子傻不?不跟我们说,怎么知道她受了委屈,成绩、生活都被这些事耽误着,我现在挺后悔,早知道这样,我再苦也不让她住校。”

小雅说自己只想着,独立是件好事,但现在想来,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在年纪小的时候就被放到一个完全独立的环境中的,有的孩子的独立是要一步一步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01

住校的孩子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住校的孩子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白岩松曾经在节目里谈论到孩子住校的问题时说:“我绝不同意让我的孩子住宿,为此,我和家人牺牲很多。”

住校对于孩子来说,可不只是换个地方睡觉那么简单。

孩子可能会面临更多人际方面的挑战。

你想啊,住校生活中,个人空间相对较少,一个房间里住着好几个孩子,那相处起来,摩擦肯定少不了。

之前单位上有个实习生,说到自己学生时期住校的经历,当时她和舍友的生活习惯不太一样,她喜欢早睡,可舍友们却都是夜猫子。

这可咋办呢?女孩一开始不好意思说,只能自己在被窝里偷偷哭,后来实在受不了了,才跟舍友们说了自己的情况,好在舍友们也都很理解,大家一起商量了一个作息时间,问题才解决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意见不合的时候,就特别考验孩子处理问题的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加上孩子们心智还不成熟,更容易出现小团体意识。

这宿舍团体带来的压力,那可是班级和学习压力之外的又一重压力,就像小雅女儿遇到的情况一样。

对住校的孩子来说,外来的挑战来自于社交压力,对内的困扰在于,情感上支持度不够。

想想看,孩子在学校里,不能天天见到爸爸妈妈,遇到开心的事儿,不能马上和家人分享;遇到难过的事儿,也不能立刻得到家人的安慰。

因为缺乏与家人的亲密交流,心里肯定会有失落感,加上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可能还缺乏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毕竟,在学校里,老师要照顾那么多孩子,很难做到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

住校孩子的情感需求就会处于隐性渴求的状态,却又因为青春期或个性原因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期待,让自己处于委屈又被动的“情感真空”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02

那什么样的孩子更不适合住校呢?

那什么样的孩子更不适合住校呢?

一般来说,年龄小、自理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不太适应住校生活,自己还照顾不好自己呢,怎么去适应集体生活呢?

还有那性格内向、比较敏感的孩子,在住校的环境里,会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压抑。

我有个邻居的孩子就是这样。那孩子从小就特别内向,不太爱说话。

住校之后,邻居发现孩子越来越沉闷了,问他在学校里的情况,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后来邻居干脆不让孩子住校了,每天接送,孩子的心情才慢慢好起来。

要是家庭关系微妙,亲子关系中孩子本来就缺少心理关注,那住校就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啦。

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再好的住宿学校也抵不过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能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温暖和慰藉,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

李玫瑾教授也说过:“人类早期就是一对一抚养,过早的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父母无法给孩子解决一对一的情感关系,他以后成年会有很多心理问题。”

独立的前提是心理安全感的稳固,我们在考虑让孩子住校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不要只想着让孩子早点独立,却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你家孩子住校吗?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侵权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