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来了,清明的天气也与时俱进地飘起了蒙蒙细雨,江南的阴雨,江南的清明多了些哀思,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诗人的眼里,江南的清明,是愁闻一霎清明雨,在画家的眼里,江南的清明,是烟雨朦胧雾如纱,
现实中的清明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思念,也会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出现了清明踏青出游的习俗。
历史上的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个节气的名称,成为祭祖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传说,晋文公把寒食节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说到清明自然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今天不详说清明的故事了,倒是想说说关于清明杏花村的故事。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说到这首诗,就想起了这杏花村在哪里?唐时杜牧随意的一首说清明的诗,流传至今竟也引起了多个地方对杏花村的争夺,细想下来,认可了杏花村也就是有关财源滚滚的目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众说纷纭。谁都有谁的道理。
关于杏花村,尤以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流传最广,江南一带可谓家喻户晓。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池州刺史。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金陵),亦有以为诗人虚拟者。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池州贵池西郊,有杏花村。据方志记载,唐会昌间,有黄公名广润者,在此酿酒出售。店内有井,水似甘泉,人称“黄公广润玉泉”。而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
另《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根据各种分析,应该是池州和南京最靠谱,原因是杜牧做过池州刺史,另外杜牧前往池州时曾路过金陵。路过南京的杏花村。而最不靠谱的就应该是山西的汾阳。据考杜牧从来没有到过山西汾阳。
山西汾阳属于华北,而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算是江南多雨的现象,不是黄河以北地区的气候。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自春季开始,北半球白昼渐长,南方暖气团逐渐北移,在阳历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陆的江南地带,与北方冷气团交会,造成这一时段的蒙蒙春雨。但在北方,清明时节仍为干冷的天气,不会有“雨纷纷”的情形。
那年参观六朝博物馆看到过这么一幅介绍
这里介绍的是六朝时期金陵人(南京人)当时的主食,饮品,和酒水。新丰酒,金陵春。
据说这金陵春酒和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就有关系,据此还有专家考证,那杏花村就在南京,虽然有多处都在争这杏花村。
有关南京杏花村有资料介绍。
“村中人家多植杏树,间竹成林,春来花开,青旗红树,掩影如画”,故名 杏花村。古村落已废。昔日位于今南京城西南隅,凤台山、花露岗南侧低丘地带。春秋战国时,毗邻长干里闹市区,此地亦为人烟稠密之地。
三国东吴间,江南手工业兴盛,村里丝织和酿造作坊鳞次擳比。东晋义熙年间,建康(今南京)已手工织造出云锦,酿造出香醇的美酒。
南朝刘宋间,在建康设有锦署,上品佳酿“金陵春”在全国堪称“一地之长,一方之秀”,已脍炙名人之口,杏花村则以出售“金陵春”佳酿闻名于世。进入杏花村,酒肆门前酒旗飘,以招揽顾客,在村内酒令飞扬,每每醉饱而归,故是时有“来到杏花村,不饮也醉人”之说。
晚唐大诗人 杜牧,时任池州刺史,于大和七年(833)春,由宣州赴扬州淮南节度使府,途经江宁(今南京),以吟咏七言绝句,描述他沽酒的场景。诗人以这种清雄俊逸的笔触,抒写了现实广阔的题材。富有鲜明特色的《 清明》诗,一时唱响了大江南北,千百年来,世人传诵不衰,杏花村亦随诗文而名扬四海。
基于攀龙附凤之工,全国相继出现了十九处“杏花村”。其中最为著名的,亦是为杜诗争议不休的有六处,除了南京杏花村之外,还有山西汾阳、山东水泊梁山、安徽贵池、湖北麻城和江苏丰县等处的杏花村。
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金陵(南京)的杏花村亦饱经沧桑,至元末,村内遭受一场战火,杏树林被摧毁殆尽,仅剩“老树数株”。明代又进行大面积复植,逐步恢复旧观,可惜,当清军进入,杏花村又重遭毁坏。以后,杰出名家 吴敬梓不忍林区被损,又兴工补植100余株,致使杏花村留住了旧日的风采,仍为人们观赏的胜境,沽酒的雅处。
“杏花沽酒”名列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至清代晚期,杏花村已日渐荒圮,后荡然无存。1958年,因兴建南京第一棉织厂,被占用而废弃。。。。。。
杜牧路过南京时除了这首清明诗以外,还有一首同样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诗,读后同样会让人感慨万千,那就是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扯远了,打住吧。。。越扯越远。
作者简介:军号声中长大,出生河北,15岁到贵州,少年军工,三线建设,国防工业,25岁南京工厂,35岁完成深造,39岁下海经商,45岁失业下岗,55岁正式退休,65岁结束经商,退出江湖。没有投过稿,没有出过书,00年代开始荡漾在网络,写文,被多家官媒转载引用,也被有关政府机关和基层部门引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