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在民间,流传着不少的习俗讲究,比如关于清明节,民间就有“破日不上坟,过未不扫墓”的说法。那么,这句俗语到底什么意思呢?对清明扫墓工作的开展,都有哪些启示作用呢?2024年如何正确扫墓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破日上坟

“破日不上坟”中的“破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是农历年中某些特定的日子,而这些日子在黄历上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所以称为“破日”。

我们都知道,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的认知比较局限,古人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转与吉凶祸福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选择吉日良辰进行重要的活动,可以趋吉避凶,获得好运和平安。因此,在祭祀祖先这样重大而庄重的日子里,人们会特别注意避开这些不吉利的日子。

二、“过末不扫墓”

“过未不扫墓”中的“过未”,这里的“末”是一个时间名词,在古代,为十二时辰中的一个时辰,一个时辰换算过来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而“末”时,对应现代的时间为13时至15时。所以这里的“过未不扫墓”就是指过了未时(即下午1点至3点)之后,不宜扫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人们认为一天中的时间也有吉凶之分,未时之后被认为是阴气上升、阳气下降的时刻,被认为是不宜进行扫墓等祭祀活动的。当然,这是一种带来迷信色彩的说法。

三、“破日不上坟,过未不扫墓”有道理吗?2024年如何正确扫墓呢?

“破日不上坟,过未不扫墓”虽然没有科学依据,我们也姑且抛开迷信思想不说,这句谚语其实蕴含一定的道理。

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首先,“破日不上坟”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日子不好不上坟,上坟选好日子。

扫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习俗,它不仅是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也是对先祖的敬仰以及对传统的传承。清明节作为扫墓的主要节日,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提醒我们要敬畏时间,顺应自然规律,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正如老子说的,顺其自然,才能顺势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做事,是人生处世的大智慧。

清明节扫墓,体现的是一种清明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状态。清明节扫墓祭祀,祭拜的是祖先,是天地万物,是对人与自然的共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样的扫墓祭祀活动,往往都是在户外的,尤其是像广西、广东、贵州等地势复杂,山多峰高的地方,拜太公还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如果这时祭祀不选个好日子,遇到个刮风下雨,暴雨倾盆、电闪雷鸣的时候,不仅祭祀过程困难重重,甚至还可能因为这些突发的自然灾害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选个好日子扫墓,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过未不扫墓”,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因为下午太阳即将下山之时,天渐渐暗了下来,在荒郊野外扫墓的人还要返程,天黑面临的风险就增多了。其次,扫墓时间过长,尤其是经过了响午烈日的烘烤,人长时间在户外活动走动,高体能消耗,容易中暑等。再者,未时之后,天气没有那么炎热了,不少动物开始出来觅食,人们在户外活动,遭遇袭击的可能性增大。另外,天黑之后,夜路不好走,其不可预知的风险和挑战增大。所以,“过未不扫墓”其实有一定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句俗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在古代社会,孝道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扫墓作为孝道的一种体现,不仅是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也是对先祖的敬仰以及对传统的传承。因此,人们会格外注意扫墓的时间和方式等规矩,以表达对先祖的敬重和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到底如何正确扫墓呢?总的来说,需要注意几点:

第一,注重时间的选择。

首先,虽然清明节前后一周都是扫墓的好日子,不过扎堆挤在周末祭祀,也不一定好,因为路上可能会遇到堵车等情况,所以合理避开人流多的日子有一定的必要。其次,留意天气变化状况,选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显然更合时宜,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保证好心情。再次,扫墓尽量在下午3点前完成,避免时间过长添加户外风险,尤其是路途遥远的扫墓活动,要注意给返程预留时间。

第二,提前准备好各种祭品和工具,如香烛、纸钱、酒水等祭品以及扫墓所需的工具如铁锹、扫帚等,以免到用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去购买或准备。

第三,扫墓祭祀过程中,注意保持肃静和庄重,不要嬉戏打闹。同时要注意安全用火。烧纸时尽可能选择开阔的地方进行燃烧,并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火灾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破日不上坟,过未不扫墓”这句俗语,蕴含一定的道理。如今,我们应该以更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些民间说法讲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从而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知识。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