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之一,大约在每一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但并不固定在某一天,其中以4月5日最常见。

据传,清明节始于我国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朝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景象而得名。此时,大自然的一切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且万物复苏,草木萌动,百花盛开。

所以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而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气温回升,到处一片春意盎然。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则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

而这些活动,在我国的许多传统文化中都有描写,尤其是在诗词里。不过在这众多的诗词当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杜牧的《清明》与韩翃的《寒食》。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时节,细雨如丝,路上的行人们或扫墓祭祖,或漫游于郊外。旅途中,行人匆匆,被忧愁与惆怅所困,心似断魂。

在这如此孤寂的时刻,让人多渴望能够找到一家酒馆,好打二两小酒,,驱散心中的阴霾。

借酒浇愁

正在彷徨之际,恰逢一名牧童经过,不禁向前询问他酒家何在。牧童微笑指向远方,烟雨朦胧中隐约可见杏花村。

这一幕对话,虽简洁却意蕴深远。行人的焦虑与牧童的纯真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行人的困顿与哀伤。

而那杏花村,如诗如画,宁静而和谐。似乎能闻到酒香四溢,这对于漂泊的行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和人们内心的感受。

杜牧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等细节,展现了人们在思念亲人时的痛苦和无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通过牧童的指引,也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寻求希望和慰藉的渴望。使人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延续。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扫墓、踏青、插柳等习俗。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而酒家、杏花村等元素,则代表了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美好。

另外,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杏花深处的村庄,给人一种宁静、美丽、和谐的感觉,与城市的喧嚣和繁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和人们的内心感受,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这样一首深入人心的经典诗歌,它不仅成了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在韩翃的这首《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两句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练而华美。“春城”即春天里的长安城。“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描绘了此时的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在此处,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样的话那只说出了其中的盛景。而说“无处不飞花”,则把春意的浓郁、全城皆春的景象全都表现了出来。

此外,诗人也不说“东风吹拂”或者“御柳摇曳”,而说“东风御柳斜”。这“”字用得极为生动巧妙,把柳枝的摇曳之姿写得生动传神。

在春风吹拂之下,柳枝纷纷斜倚,这本来是很平常的景物,但诗人用了一个“”字,便赋予了它强烈的感情色彩。那斜拂的柳枝,成了春风的使者,给全城带来了盎然的春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在最后的这两句诗中,诗人用“”与“”字,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的味道。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了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整首诗的重点在于表现寒食节长安城的景象,以及皇家的气派。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长安城描绘得生机盎然,而皇家的气派和恩宠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暗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从整体上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诗人情感的好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总之,清明时节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节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自然的感恩,同时也是人们欣赏春天美景、享受生活的时刻。

而这两首经典的唐诗,不但描述了清明时节最经典的清明文化,还承载着中国人对祖先的纪念与哀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