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菲律宾之所以频频在南海非法侵占中国领土,还反诬中国不遵守国际法,根本原因还是美国的怂恿和挑拨,以及那个看起来很唬人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近日这一纸空文,再次随着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上将的大放厥词,而引起关注。阿奎利诺在出席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时,明确对中国发出警告,表示如果中国在南海造成菲律宾人员伤亡,菲律宾可以引用《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翰·阿奎利诺上将)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在南海岛礁冲突中,中国与菲律宾闹出了人命见了血,菲律宾有权按照这个条约,请出美国这尊大佛来解决问题,美军就会考虑直接备战介入。

阿奎利诺在国会里说得是掷地有声,似乎等不及要在菲律宾求救以后率航母杀进南海。他却忘了在中东和东欧,美国人正在或即将接二连三地死去,然而美军却只敢按兵不动,说起来实在是打脸。

阿奎利诺敢如此狂言的原因,是2024年3月以来,菲律宾在南海的动作愈加频繁和大胆,特别是3月23日,菲律宾海军试图向非法占据我国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运送建材,但被中国海警强势拦截。据《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报道,在中国海警的水炮“洗礼”下,共有7名菲军士兵被击伤,其中3人送往医院处理伤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这种语言,菲律宾政府才能听懂)

很明显,中方的正当维权行动和行政执法手段,沉重打击了菲方的补给行动,但在美国军方高层眼里,却成了美军介入南海的契机。除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这个“武”的,阿奎利诺上将还玩了一出“文”的,他宣称中方的行动令人担忧,或可能带来“糟糕的结果”,甚至还打算挑动国际社会发出谴责,迫使中国在南海领土主权问题上退让。

话说回来,我们还得说说这个防御条约究竟是怎么回事。《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历史不短了,1951年8月就已经签署,当时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已结束,美国政府意识到已完全丧失占据朝鲜半岛的最后可能,因此加紧了在东南亚的布局,于是就有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文件。

这个条约的核心,是美菲任何一方的领土、军队、船舶、飞机如果遭到武装进攻,两国会按照条约共同采取行动——可以看出来,基本就是把菲律宾当前哨站来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菲联合军演)

《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其实毫无新意,但对菲律宾高层的亲美势力来说,就像拿到了尚方宝剑,随便闹事都不怕,反正美国人一定给他们兜底。所以23日事发后,菲律宾国家安全顾问故意歪曲事实,声称菲方不过是人员轮换和物资补给,就遭到中方“暴力驱逐”。

这次中国外交部可没惯着,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菲方不但违背承诺企图加固破船,还闯入中国所属的无人岛礁试图建立哨所,实现对仁爱礁的永久非法侵占。

菲方有胆子故意找事还倒打一耙,除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阿奎利诺的声明显然也是一针关键的兴奋剂,否则菲律宾政府断然不会这么胆大妄为。问题是,美国人承诺如果闹出人命美军就会介入,就意味着美军亲自会参战吗?看看下面两个例子就有答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笑的是,北约一边准备向乌克兰派兵,一边要求俄罗斯不能攻击北约部队)

第一个例子,面对岌岌可危的乌克兰局势,德国议会专家组认定,如果俄军对部署在乌克兰的北约部队发起攻击并造成伤亡,不会触发集体防御条款,只有在北约成员国的领土遭到进攻时,这个集体防御条款才会被激活。

该消息来自德新社获得的非公开文件,文件显示,北约的法律专家们正在拼命为合法出兵乌克兰找理由,同时又需要打上补丁,防止因此而引发世界大战。不难猜测,如果真的发生了乌克兰境内的北约军队,或者说就是驻乌美军被俄军歼灭,美国最多也就愤怒一下,哪怕被俄罗斯故意曝光出来,美国也会找理由不开战。

第二个例子在红海,美军中央司令部称,部署在红海的“梅森”号和在印度洋的“哈尔西”号驱逐舰,证实各有一名水兵死亡,还特地说明“与战斗无关”。由于没有更多的消息,不能直接认定与胡塞武装的攻击有关,但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然而美国军方丝毫没有为两名大兵讨公道的意思,简单一句“为死难者思念和祈祷”就结束了。再联系到美军那极其苛刻的阵亡认定标准,几乎可以肯定,两名大兵的家属最多只能拿到“死亡”而非“阵亡”标准的抚恤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不会因为一纸条约就动摇)

还不够明显吗?美国人死在乌克兰和红海,都不会引发美军直接宣战,那么在南海死几个菲律宾人,美军难道从就会亲自下场了吗?

别忘了,2016年所谓南海仲裁,美军跑了;去年说好的联合演习向中国示威,美军“卡尔·文森”号跑了;往前追溯,1991年冷战结束,菲律宾失去价值以后,美军借口火山喷发跑了;再往前,1942年日军打上门,麦克阿瑟被打得落花流水,把好几万美军和菲律宾人扔给了日本人,带着一家老小连夜去了澳大利亚……

美国如此辉煌的跑路历史,还特别擅长在关键时候跑路,难道菲律宾人和马科斯政府还觉得美国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