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坐某航航班,我一直在拿手机写稿子,旁边坐了一位年长我几岁的社牛大哥,可能看我密密麻麻拿手机写了那么多字很奇怪,就问:你在干啥。

我说噢呵呵呵,就想点评一下这个航班,拿手机记录一下,不然落地就全忘了。

我本来以为他下一句会问:你是干啥的?你记录这个有啥用?

正愁该怎么解释才能有礼貌的拒绝,没想到大哥压根没问,而是直接说:哦,我之前坐过X航,那空姐都冷冰冰的。

我咽了下口水,脑海中瞬间闪过很多句话,比如:乘务员的职责里也没说要笑盈盈,有礼有节就很好;冷冰冰和笑盈盈都是主观感受,您那一次的体验算不上什么标准;冷冰冰又咋啦,是不是你对人家不礼貌。

我还没等接话,大哥一个扭头看向窗外远方,自顾叹了口气:唉呀...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我看着大哥侧颜微笑了一下,回过头继续码字。

没到两分钟,他又凑过来,甚至与我肩并了肩,说:你都咋写的。

我眉头一皱把手机锁屏,笑着说:唉,就瞎写——顺势转了个话题:你平时坐飞机多吗?

他说哟那可是不少,一年少说得四五回呢!我又问,那你是出差多还是自己出来玩比较多啊?

他说出来玩哪舍得自己花这个钱,这不是公司出差,而且得是高铁时间太久得情况下,公司才让坐飞机。

我说噢呵呵呵,那您觉得哪家公司最不错啊?

他说我上次出差坐的山航,那空姐热情的,我都不好意思了!

我心想您这社牛范儿还能不好意思,那得是多热情啊?被大哥打乱了节奏,这稿子也很难写下去,思路也混乱了起来。

我们客舱里存在两种极端,一是太不在乎,二是过分在乎,但我总觉得在游刃在两者之间的才足够标准,也足够专业。

比如有一年我乘坐一个航班,落座后发现扶手表面的那个“壳”丢失了,手臂放上去隔得生疼,我等乘务员路过的时候喊住她,跟她说了一声。

那天航班是满客,我也没指望换座位,出于对毛毯的矛盾心情,也没想让她拿条毛毯给我垫上(这两种是我想到的解决方案),只是想让她提醒乘务长在CLB上做好记录,因为这里面满是油污且十分不雅,把旅客衣服刮破绝对是有效投诉。

可这位姑娘只是看了一眼就扭头走了,一个字都没有说。我愣在那里,心想现在飞航班是可以这么水的吗?

这就叫太不在乎。

那过分在乎呢?

我认识一位退休乘务长,在公司里口碑很好,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位对待工作格外认真,对待旅客特别真诚的乘务长。

有一次飞航班,起飞后供餐,头等舱一位旅客说他赶了一天的路,没吃饭,如果餐食有富裕、如果方便,麻烦多给他提供一份。乘务长满口答应,不一会,她就又给这位旅客开了一份热餐。

如果事情到这里就结束,其实已经很完美了。但没想到姐姐又回到厨房间,开出了自己的机组餐,又给旅客端了过去,说:先生怕您吃不饱,我把我的机组餐也给您提供。

这位旅客就很不满,因为这个场景,让周围旅客误认为他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人,明明已经多要了一份,还要再把人家工作人员的饭吃掉——落地后,这位旅客打了一个很长的投诉电话。

就是这么尴尬,明明是想做好事,但落地后旅客投诉了。

这就是过分热情。

其实在我的理解里,大部分时候,其实旅客不需要你太热情,只需要你很专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让一切都有标准可循,这就很不容易了。

永远保持距离感,永远保持专业的态度,或许才是大部分旅客需要的。

很多公司喜欢说让旅客进了客舱要有家一样的感觉,我觉得真的大可不必,毕竟对于很多旅客来说,在航空公司多年的娇生惯养下,还没有学会对服务人员保持尊重。

其实他只是匆匆过客,来坐、吃、睡,他需要的是坐得舒服,吃得放心,睡得踏实,他不需要你给他家一样的感觉。

但是对于乘务员来说,在所谓的冰冷和热情之间,存在着一条线,乘务员需要依靠自己的判断,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航线去调整这条线,这才是当下乘务员应该具备的素养。

不要只是让乘务员热情洋溢、去为旅客做多余的服务和关心,哪怕是充满善意。尽自己绵薄之力,让民航服务回归正常,回归专业,这是我们这一代空中乘务员努力的方向。

只有如此,才能为民航的下一代孕育出一个相对健康、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客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