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堂的选址

1958年,北京建筑设计院承接了人民大会堂修建的设计工作,设计院给出了十个初始方案,这十个方案,全都提交给了北京设计院技术委员会,委员会就把这十个方案全都张贴了出去,进一步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在汇总意见之后,发现这十个设计方案,不管是哪一个,都有这么三个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大会堂的停车问题该如何安排?

第二:这个大会堂应该具备哪些主要的功能?

第三:整个建筑又该修建成什么样的形式和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个最主要的问题,其实都是和一个最核心问题有关的,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的话,那这三个突出的问题也就难以解决,这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

人民大会堂究竟要修建在天安门的哪一个位置?

就在这个核心问题,还没有给出答案的时候,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不请自来了。1958年的八月下旬,当前往苏联考察的专家团回到国内之后,就被叫去谈话。专家们原以为是要汇报出国考察的情况,不料到了以后才得知了一个重磅消息。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家就想在建国十周年之际,在北京新建一批能彰显新中国建筑成就的工程项目,总计有十个,其中就包括了人民大会堂。而且也给出了具体的工期,十个建筑都要在1959年国庆到来之前竣工。

而且这座人民大会堂被定为国庆十大建筑之首,于是乎,修建大会堂的任务就和国家的国庆工程相重叠了;于是乎,这完全扩大了原本的工程规模,原定只是修建大会堂而已,如今不仅要修建大会堂,而且还要考虑整个天安门广场一带的改建和扩建任务,这两个必须综合起来考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9月8号,不少建筑专家从各地纷纷来到北京,参与到大会堂的建筑设计当中,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们齐聚北京,可以说是建国以来,首次规模最大的一次建筑设计精英的大聚会了,其中不少还是当时我国建筑设计界的泰斗级人物。

这些专家们齐聚一堂,首先讨论的问题就是大会堂的选址问题,经过商谈之后,最终确定把大会堂修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面朝东方。不得不说,专家们汇聚在一起以后,效率提高了很多。选址问题定下来以后,只用了不到五天的时间。大会堂的第一稿设计方案就出来了。当然,这第一稿虽说是比较粗糙的,而且在设计方案里面只有万人大礼堂,但是,也让大家伙对未来整个大会堂有了一个最初步的印象。

在看过第一稿以后,组织上给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想敢做,于是乎,这些老专家们纷纷打电话给自己的那些得意门生,让这些年轻人也来北京,参与到设计工作当中。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第二稿就比较大胆,也比较创新了,增加了能容纳5000人的宴会大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人民大会堂在第一稿的设计当中,只有万人大礼堂这一个厅室,第二稿的时候增加了宴会厅。后来又给出了第三稿,第三稿虽然也没有最后定型,但是以天安门、两个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人民大会堂围起来的天安门广场,这个设计思路已经初步成形了。

在第三稿中,也考虑到一些很细节的问题,譬如,考虑到在重大节日的时候要举行游行,因此,两组建筑之间的距离至少要相差500米。在大会堂最先期的工作当中,有苏联专家的身影参与进来,但后续的工作里面就完全是我国自主设计了,看不到苏联专家的身影。而参与到大会堂设计工作中的那些专家们,准确的说来,其实在这之前,没有一个是有过如此设计宏大建筑的经验。

我们如今看到的大会堂,是聚集了智慧的建筑,也是专家们在后续多个设计方案当中,不断来回进行比较,取长补短,才最终呈现出了如今大会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