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素来被视为湖湘文化的象征和湖南精神的领袖,青年毛主席深受船山思想的影响。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明崇祯举人,曾举兵抗清,任南明桂王行人。后归居衡阳石船山,筑土室杜门著书,世称“船山先生”。

1914年6月,青年毛主席参加了刘人熙等人发起成立的船山学社,并经常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参与船山学术思想的讲座。

毛主席的同学萧三在回忆毛主席早期革命活动时说:

“长沙城里曾组织过‘船山学社’,每逢星期日举行讲座,讲王夫之的学说,泽东同志邀我们少数人也去听讲,他极其推崇王船山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族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夫之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其《双鹤瑞舞赋》作于1674年。

是年二月,广西将军孙延龄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自称安远大将军。一日,恰逢孙延龄生日,王夫之赠以此赋。

《双鹤瑞舞赋》开篇写双鹤回翔青空,“眄万里于须臾,振六翮而斯举。虽远游之无方,必怀仁而托处”。继而写瑞鹤被大将军生日庆宴的盛况吸引,“谧好音以俟今,戢霓裳之暂试”,于是“引修吭,舒广翼,伸长胫之亭亭,转圆肩之抑抑”,展露出种种美丽舞姿。

船山先生意在渲染孙延龄的起兵具有正义性,乃仁义之师,其行为不仅赢得了人心的支持,连禽兽异类亦为之动心而“皈心”。

最后,在双鹤的载鸣载舞中,王夫之看到了“奏凯之先机”,描绘了一幅非常喜庆的胜利图景。

王夫之的传世手迹《双鹤瑞舞赋》,用笔端雅俊秀,结体俏丽匀整,源自钟、王,受钟繇小楷影响尤深;风格高古纯朴,幽雅深奥,疏密得当,刚柔相济,具有浓郁的文人书法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易时移,几经战乱,《双鹤瑞舞赋》手迹有幸被著名书画家姚虞琴收藏。

姚虞琴(1867—1961) ,名瀛,字虞琴,渔吟,号景瀛,原籍仁和亭趾(今属浙江余杭),久居上海市。以诗画书法之长而驰名艺坛。

日寇攻占上海,姚虞琴蓄须深居,卖画度日。画兰不带土,寓祖国沦陷之意。有人欲请他出主杭县维持会,遭严词谢绝:“我是中国人,怎能为日本人效劳!

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终于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姚虞琴欣喜万分,对毛主席十分景仰。

1951年,85岁高龄的姚虞琴委托民主人士陈叔通,完成了自己的一大心愿——将自己珍藏的稀世墨宝王夫之的《双鹤瑞舞赋》转献给毛主席。

姚虞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虞琴

《双鹤瑞舞赋》是王夫之寥若晨星的传世墨宝之一,具有极高价值,誉之为稀世珍宝也毫不夸张。青年时代崇拜王夫之的毛主席,得到这一墨宝,其欣喜之情自是不言而喻。

凭王船山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声誉,以及他的书法作品的高妙的艺术性,还有他的传世手迹的绝无仅有的稀缺性,这两件墨宝无疑是“国宝中的国宝”。

既然是朋友馈赠,如果毛主席将《双鹤瑞舞赋》作为私人藏品珍藏,密不示人,进而传给自己的子女后代,也无可非议。

然而,大公无私的毛主席没有这样做!

在收到姚虞琴赠送的王夫之手迹《双鹤瑞舞赋》之后,毛主席反复揣摩欣赏后,毅然转交给了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郑振铎,并亲笔致信说:

“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

郑振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振铎

文化部文物局经研究决定,将其转交至故宫博物院保存,并专函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批复道:

“此物似乎只可收藏,不必陈列展览。”

显然,毛主席不想将自己捐献珍宝之事张扬出去,要求低调处置。

人民领袖毛主席面对稀世珍宝不动心、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足以成为党政干部仰之弥高的楷模,也足以成为万世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