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陆陆续续在看一本书,《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原来一部电影中,看似简单地一个景,几句台词,几句呓语,都是很大的考量,看编剧是哪方文化传承者,信哪方。
之前总是觉得有些观众锱铢必较,怎么联想这么多,甚至给人轻易下行判罪,看到这本书中李安对《卧虎藏龙》拍摄的过程,才了解到,创作者在创造作品时,就是在倾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不管是有意或无意,是显露在镜头中还是隐晦在旁白意境中,都是创作者文化的流出,文化的选择。
所以现在在回顾之前那些因为创作上,被网友骂屁股歪,立场不对,并不是无辜,身为创作者他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在拍什么,在用什么为背景,用什么文化作为托底。
和平演变文化入侵,文化自信,不是不经意间,不是无意的,确实是有心者,别有用心者的一场编织,假装无心,假装无意,假装不经意,长时间改变接受方的看法。
因为人的认知范围里包括已知与未知,也包括合理性与非合理性。许多未知的部分目前我们多归之于非合理性的范畴,在文化底层及生活当中就存在许多,只是该民族及社会的人已经习以为常,不假思索地就接受了。
之所以接受不是基于合理性,而是生活的情感、习惯使然。加上人们对这些文化底层及生活上的“理所当然”,又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习以为常却不求甚解,很难说个明白。
如最普通的“江湖”,连我们自己都说不出个具体的来历含义。
李安在创作过程中想整个太极拳、内家拳,包括老子、庄子,都可能是从养生学里体验出这层道理,之后衍发出道教。
像《卧虎藏龙》电影中李慕白所使用的“玄牝剑法”就是编剧从《老子》的“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里掰出来的。
在创作李慕白过程中,照戏的性质来看,必须要有个十分奇特的场景来衬托,于是导演想到综合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在内的窑场。
一个角色,一个场景,背后蕴藏的是大量的文化根基,中华文化的根基拍出的电影,中国人一看就深谙,倘若没有这些根基,想拍出武侠武术片,是缺乏内涵与美感的。
因为武术的师承,一如儒家的道统。武侠世界是以门派、师承、辈分、规矩为其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儒家则是以君臣关系、家庭伦理、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两者都是父权的表征。
在武术界,师传徒时,不只是文字传、言传,更讲究的是不落言诠的顿悟(如禅宗的棒喝)或点化(如道家的心证),个中滋味也只有印心的师徒间能够体会。
它具有一种神秘性,不外传,因而形成中国人传子、传媳、不传女的惯例。
在书中探讨到,为什么中国社会里会产生武侠片、武侠小说这种类型,而且大家都爱看,又历久不衰?不管什么时候,武术、武侠,再附加于一定的意境,中国人特定的意境,一定会受欢迎。
是因为中国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病态,它是社会压力挤压效果的外显?!因为中国人的压抑在武侠世界里找到了出口?其中卧、藏的,怕就是道教口中的“龙虎”(情欲)。
李安导演这段对武侠文化的批判,与徐皓峰导演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两位导演都认为武侠文化是高度社会压力下,忍气吞声的顺从者的春梦。
可是即使在这样的春梦里,创作者基于文化的根基,所打造出来的大多数侠客还是要压抑自己的情欲,活得和在现实社会压力下没啥区别。
追其溯源,民国时期的《习武书》,其实还是宋明清时期说的四书五经的概念,不过他不说是孔子的,但里面讲的诚,敬,其实还是孔子那一套。
这还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太长时间没人讲这个了,有人借着武术讲,大家还是爱听。
因为某些需要出现过反常的时候,很久没人提不敢提的时候,有人借其他名号再次提出,仍旧会爆火,全社会受欢迎。
心一动,可扩展为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孔子那一套,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老中人谁也逃脱不了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