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娃宝。
咱们中国人很奇怪,未得到的特别想拥有,一旦得到了,要不就是视为草芥,不去珍惜不加以管理;要不就是奉为圭臬,捧在手心过分保护,非常害怕失去。
放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就是,除非自然怀孕,不然频繁看医生调理、不断做试管……想方设法都要怀上。
但成功怀孕生产之后又担心自己没能力抚养好教育好。
因此很多父母认为,如果在家庭教育上稍有不慎,导致已经得到的又失去,会比从来未拥有过更让人心痛和悲哀。
当然,这里的失去并不单指死亡,而是包括因疏于管教致使孩子行差踏错堕入歧途,甚至做出法律道德所不容的非人行为。
这种在孩子家庭教育上因为不自信所呈现出来的“怕”,几乎贯穿中国父母的一生。
查看更多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有娃视界)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2015年首播并备受关注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了。
该剧从一种犀利且普适的视角,直击现今社会育儿观念的矛盾冲突,以此引发家长对家庭教育模式和角色分配的思考。
从剧名《虎妈猫爸》就不难看出,其宣扬的是“严母慈父”这个家庭教育观点。
故事情节其实也很简单,更多是因为育儿角色分工引发的系列问题分歧。
《虎妈猫爸》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其所展示的题材正是当下广大父母最为关心的家庭教育问题。
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国人对孩子家庭教育问题的困惑:强压成长还是快乐成长?
实际上是夫妻双方角色分工的本质探讨。
娃宝知道,这种以影视剧形式植入的严母慈父理念,使家庭教育模式这个以往只流行于亲戚邻里间的“闲聊”,开始成为主流的大众话题。
加上近几年各种媒体平台对家庭教育模式的深度传播并加以印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反省。
现在再回过头来细品《虎妈猫爸》这部剧,“虎妈”扮演”严母”角色,督促孩子学习知识、规范行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猫爸”的“慈父”角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增强Ta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剧中“虎妈”提倡“精英式教育”,“猫爸”则秉持“快乐教育”理念,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强调严母慈父这样分工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查看更多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有娃视界)
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则层层加强了这种模式在观众心里的定位认可以及思维稳固。
这样的角色安排,很容易让人将自我的感受投射到角色身上去,对于角色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非常符合观众的胃口。
其主旨实则只有一个:严母慈父是最适合如今社会的家庭教育模式。
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备受关注,也让人费神。
著名育儿专家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以前我们常说‘严父慈母,其实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严母慈父'。
有意思的是,以李教授为主的一众育儿博主几乎倾覆性全盘支持‘严母慈父'这一观点。
他们认为,作为妈妈要干脆要果敢,就是我说到这儿就到这儿,不准你由着自己的性子胡闹。
而父亲是有力量有胸怀的,多数时候也是权威的象征。
因此父亲慈爱,孩子就会下意识地认为什么事都有人撑着,天塌不下来。
父亲这个角色应该给孩子树立一种富有力量而不滥用的感觉。
另外就是教会孩子要有长远目光,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一种博远胸怀。
让Ta明白就算眼前看是个大事,但当你回过头再看时,那只不过是芝麻绿豆的小事一桩罢了。
查看更多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有娃视界)
严母慈父派觉得,健全的家庭教育方式,应该是爱与罚、尊重和鼓励并存。
态度你得端正,规则你得遵守,原则性底线你别碰,最好连靠近都不要,这是作为严母的监管范畴。
父亲的慈更多是和善且理性的。
即便孩子犯了错,只要不是杀人放火这种罪无可赦的事情,他都愿意给予认错改过的机会。
这既不扼杀天性,也不过度“催熟”,才能够让孩子在尽情欢乐,天真自信的环境中成长。
无可厚非,这样分析看上去的确是有理有据,滴水不漏。
可为什么最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一定是“严母慈父”,而不能是“严父慈母”呢?
难道就因为那句“女子虽弱,为母则刚”,所以要严。
反过来就应该是“男子虽刚,为父则柔”,必须慈?
娃宝认为,在我们广泛而且深入讨论严母慈父还是严父慈母,哪个更适合家庭教育角色分工时,最好避免不假思索一股脑子地跟风。
查看更多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有娃视界)
在没有大概率普遍性成功案例面前,只是凭借零星个案来断定某件事情或者某种方法/模式是绝对时,这种相对性的概率论必定是存在bug的,并不值得大肆宣扬。
需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怎么变化,人性的本质是不会发生颠覆性转变的。
你要说,如今科技昌明社会进步,男女地位平等等因素影响,身边很多在严母慈父模式下长大的孩子的确更出色。
而且,这已经是被证明的真实案例,难道都不可信?
可娃宝要说的是,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那种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模式,同样培养出了不少的优秀人才。
比如最让人熟知的岳母刺字的岳飞。
如果你还是愤愤不平极力反驳,那我只能说,慈母多败儿是有而且还不少,但不一定严母都能教育出精英!
娃宝这样说,并非挑刺,也不是故意抬杠。
因为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查看更多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有娃视界)
所以当严母慈父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广为流行,而且被完全遵循时,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辍学、少年暴力、校园凌霸事件,致使很多家长开始深刻反思“严母慈父”这个模式的正确性和普适性。
或者开始从根源上怀疑夫妻分工这个行为本身的问题了。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严父慈母”是大部分家庭教育的角色定位,父亲教育孩子以严苛为主,母亲教育孩子以慈爱为主。
但现代社会,夫妻俩的角色已不经意间发生了转换,“严母慈父”成为主流的家庭教育模式。
娃宝认为父亲过刚孩易折,为母太慈出败儿;母亲强势多弱儿,慈父虽好缺魄力。
可也不能双方都不管不顾,任其肆意成长。
更不可以同声同气,然后再来个混合双打,主打就是一个双暴力教育。
分工难,不分工也难,这就形成了一个双难的局面。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
查看更多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有娃视界)
只不过让娃宝一直不解的是,为什么一定要将夫妻间的家庭教育角色分工,搞得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一样岗位职责明确呢?
娃宝觉得无论是“严母慈父”又好,“严父慈母”也罢,两者无所谓对与错,也不好分辨其中的主次关系。
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孩子成为明事理、识大体、有担当的人。
仅此而已!
如果Ta长大后,能够取得世俗观念里的成功,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真没必要让自己从真正的流水线下来,回到家再次“上岗”,更不要把孩子当成一件从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物品。
娃宝理解的家庭教育,其实可简单概括为4个字: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又可分为“衣食住”和“行”,就这两件事。
“衣食住”就是字面意思,“行”可理解成言谈举止,即行为。
除了提供给孩子“衣食住”这些硬性的基本保障外,“行”是最让人头疼最难以把握的。
我们探讨孩子的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如何纠正Ta的错误,规范Ta的行为,锻炼Ta的思维,塑造Ta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因此由谁来引导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自立能力,谁负责培养孩子的丰富情感、道德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真的没那么重要。
也就是说,在孩子家庭教育模式选择这件事情上,没必要进行太细致化的分工,夫妻双方谁哪方面比较擅长比较有优势,谁就多辅导点,这才是符合科学养育的。
因为夫妻俩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必定存在差距,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处理方式也会截然不同。
只要符合常规的合理的,不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都应该灌输给孩子,让Ta自己分辨,处理事情应该采用哪一种方式更全面,选择哪一个方法更便捷妥当。
当然,歪门邪道这些除外。
查看更多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有娃视界)
时代在变,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孩子聪明得已经不吃任何一套被固化的模式了。
所以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应该被局限于“严”或者“慈”的角色定位当中,而应该把握好"严”和“慈”的尺度。
只要父母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不明确分工不搞黑红脸,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辅导施教,为孩子营造温馨幸福的成长氛围,这才是真正符合现代的家庭教育模式。
而不是非得认定“严母慈父”,或者“严父慈母”。
因为孩子的家庭教育从来没有过标准化的固定模式。
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固定模式这个答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