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信托,正在进入破产程序。

2024年4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批复,同意四川信托依法进入破产程序,要求该公司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后续工作,如遇重大情况,及时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报告。

市场一度误读 ,认为四川信托即将破产。

实际上,四川信托走的是另一条路,届时,如果有债权人提出重整申请,经法院裁定后,四川信托将进行破产重整。

国内的许多媒体呈现一边倒的赞美。

上海一家媒体的文章标题是,《四川信托获批破产重整:打破了刚性兑付,目的是企业再生》。

北京一家媒体的文章标题是,《四川信托破产重整获批,信托行业化险渠道拓宽,8055名自然人投资者信托权益或可获保障》。

深圳一家媒体的文章标题是,《四川信托破产程序获监管批复,投资者有望在年内拿到款项》。

但在一些金融人士看来,这样的破产重整,无疑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黄桷树财经认为,金融机构如果可以走破产重整,能够在权益调整环节去调整客户的权益,那简直算得上是开外挂,可以轻轻松松割韭菜。

重大无先例的破产重整

信托公司的破产重整,属于重大无先例的破产重整。

信托资产是与信托公司实现了隔离的,简单来说,信托公司欠了一屁股债,理论上是四川信托欠钱,不是信托计划欠钱,跟信托计划没有任何关系。

有一个技术性问题,其他破产重整案件当中,有潜在投资者出面收购债权,但在四川信托破产重整当中,四川春晓企业管理公司为何去收购信托受益权?

四川信托披露,四川天府春晓企业管理公司主动受让四川信托自然人投资者信托受益权,按不同的本金档次,兑付比例为4折至8折。截至2月26日24时,与四川天府春晓企业管理公司签约受让四川信托自然人投资者信托受益权的自然人投资者已达到8055人,整体签约率达到95.02%。

四川天府春晓企业管理公司对外表示,收购价款的支付,将以四川信托获得法院裁定破产重整为前提,如果重整失败,四川信托将走向破产清算。

上述内容揭露的一个事实是,四川信托疑似欠信托计划受益人的钱。

2020年12月,原四川银保监局通报称,四川信托存在将部分固有贷款或信托资金违规用于相关股东及其关联方的行为,且在监管部门责令整改后,相关股东拒不归还违规占用的资金。

黄桷树财经推测,有可能是信托计划资金被四川信托挪用了,所以构成了四川信托对信托计划的负债,四川天府春晓企业管理公司才会去收购信托受益权,然后通过掌控各个信托计划,以便能够在债权人表决环节去同意破产重整方案。

面临的一些法律问题

四川信托如果走破产重整,有一些深层次的法律问题和伦理问题。

第一,是否可以损害小份额受益人权益?

每一个信托计划,都要召开信托的受益人大会,审议是否同意四川信托来打折兑付。

按照四川天府春晓企业管理公司披露的信息,还是有一些信托计划受益人没有签字同意转让信托受益权。

假设四川信托有一个信托计划,95%份额的受益人同意打折兑付方案,有5%份额的受益人不同意,按照大部分信托计划的合同约定,三分之二以上份额同意即议案通过,即受益人大会通过了四川信托的打折兑付方案,即本金兑付打4-8折。

对于5%份额的受益人而言,它是被动接受了兑付方案,它的本金有20%-60%受到损失。

这背后有一个隐藏的含义是,信托计划的资金遭到挪用,很多时候都跟大份额的受益人有一定的关系,没有内鬼配合,资金怎么能够挪用得走?好了,资金遭到挪用出现损失了,现在大份额受益人同意债权打折,间接让小份额持有人权益受损了,这样做合不合理?合不合法?

第二,持异议的小份额受益人何去何从?

有一些信托受益人,不同意把受益权转让给四川天府春晓企业管理公司,他们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

在真实世界当中,大部分的普通人很可能就是信托计划的小份额受益人,因为普通人没有上千万甚至上亿元去当大份额受益人。

他们认购的是信托计划,信托计划的投资出现损失,他们理所当然应该承担损失,但如果信托计划的资金遭挪用,他们从法律上是有充足理由去起诉信托公司和托管银行,让其全额赔付损失的。

但现在走了破产重整这一个程序后,小份额受益人貌似只有被动接受债权打折兑付方案,他们还能不能起诉信托公司和托管银行?他们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去维护自身的利益?

第三,信托公司是否可以通过破产重整逃废债?

信托公司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财富管理。

信托公司如果连信用都丧失了,根基都没了,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如果信托公司实施破产重整,让客户的债权打折,这相当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举一个例子,信托公司原本负债200亿元,资产100亿元,已经资不抵债了,但如果能走破产重整,一家银行给它直接豁免150亿债务,信托公司变成了负债50亿元,资产还是100亿元,即资产大于负债,就可以重获重生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是银行承担了损失,如果是让客户豁免150个亿债务,那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示范效应——其他信托公司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挪用信托计划资金然后去走破产重整,然后在债务重组这一个环节,利用自身的优势逼迫客户进行债权打折,如此循环往复,本质上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割韭菜。

这会产生典型的“破窗效应”,其他金融机构也有样学样。

举个例子,一家银行吸储100亿元,现在银行把储户的另外50亿元挪用造成损失了,是否可以走破产重整?如果走一次破产重整,可以减少50亿元负债的话,理论上这家银行确实救活了,但储户被收割了50亿元。过几年,这家银行又可以破产重整,如此循环往复,可以一直收割储户的钱。

金融市场上有金融机构破产重整的先例,但这些破产重整,都全面保障了用户的权益。

比如,易安财险公司的破产重整,创设金融机构破产涉众风险隔离机制,由保险保障基金统一代理申报保单债权、参与重整程序,近8000名保单债权人不受重整程序影响,权利得到全面保障,实现金融风险处置在涉众群体层面无感稳妥推进。

黄桷树财经认为,现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 ,一些金融机构正在陆续出现风险,建议金融机构走重组的道路。当年四大行出现危机,中央汇金公司是真金白银注了资的。金融机构不到万不得己不走破产重整,即使走,也要全面保护客户的权益才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不如直接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