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图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关键词:时间管理 -

把新的行为,设定到某个惯常行为后面。当这个惯常行为发生时,你就会收到提示信号。你不需要再花费时间思考要不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了。收到指令,开始执行,让自己在某些时刻变成一个“机器人”,拖延问题就解决了。

拖延症,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分人种、不分智力,广泛分布于人群中的顽疾了。

很多取得卓绝成就的名人都深受拖延症的折磨。

著名画家达·芬奇,一生仅留下15幅完整画作。其他作品均未按时完成。经典画作《蒙娜丽莎》耗费了他整整4年的时间才完成。《权力的游戏》作者乔治·马丁,一个拖延症“大户”,被出版社催稿时还恐吓编辑:“你们要是再催我,我就把小说里的角色全部写死。”作家郁达夫经常立志,接着频频毁志。比如,有一次他在日记中写了:“明天早晨可写5000字,晚上可写5000字,大约在三日内,一定可以把2万字一篇的小说做成。”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一个字也没写。

是不是像极了我们这些普通人?

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会拖延。所以,在时间管理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拖延症”这个顽固障碍。如何顺利消除该障碍?我们需要先全方位地重新认识拖延症,再对症下药。

拖延的原因

人为什么会拖延?我们试着用福格行为模型分析背后的原因。

福格行为模型,由行为设计学创始人福格创建,包括三个要素:动机、能力和提示。

动机,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动力,是不是有足够的意愿主动做某件事。能力,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完成某件事的能力。提示,是指行动或不行动的信号。比如,如果看到运动鞋,你就会穿鞋出门跑步。运动鞋就是跑步的提示信号。

福格教授认为,行为会不会发生,主要取决于这三个要素。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既有动机,又有与事情匹配的能力,并且还接收到了提示信号,行为才会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018年至今,我开办写作课已近6年,发现大家在写作中真正的拦路虎竟然是拖延问题。拖延导致很多学员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

从动机来看,大部分学员都有充足的内在动力,希望学会写作。提示信号也不缺乏。从开营第一天,收稿截止日就已经确定了,社群里还会定期发出截稿通知。问题主要就出在能力上。大部分学员都没有写作基础,于他们而言完成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是一件高难度的任务。

大脑的天性是懒惰,是畏难。所以,新手学习写作时,频频发生拖延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节开头提到知名作家,几乎一直都在拖稿,这其实也和能力有关。创作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每一次提笔都是一次艰难的跋涉。即使写一辈子,也没有一个作家会认为写作是件容易的事。

动机不足,也会导致拖延。有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非常头疼,不管你如何费尽口舌,甚至把书摆在家里各个地方,孩子依然不愿意阅读。孩子明显有能力读完一本书,每天也能看到提示信号,为什么还是不愿意读?根源在于缺乏动机。他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非得阅读?不知道阅读的意义何在,认为这是家长逼着自己完成的一件任务。很多孩子为避免家长的唠叨,会答应读某本书,结果始终拖着不读。动机不足,行为很难发生。

能力够,动机足,行为就一定发生了吗?别忘了要有提示信号。一个孩子在知道阅读的意义,也有能力去阅读时,还要有提示信号。如果家里的书都锁在书房柜子里,每天难得一见,孩子大概率也会拖着不读,因为根本想不起这件事。

以上我举的例子,都是缺乏其中一种要素。有些时候,可能会同时缺少两种要素,甚至三种要素。

用福格行为模型分析,你会发现拖延变成了一个可分析、可解决的问题。当你面对一件事情反复拖延时,先分析缺少了哪些要素。找到缺少的要素,就可以对症开药方了。

增强动机:自主感

任何事情,但凡要长久做下去,根本的力量都来源于我们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的重要支柱是自主。自主,是指主动、自由地做事。自主感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控制感。

当丧失控制感时,我们的自主感就会消失。可以说,“被控制”的感觉是自主感的头号杀手。

当你感觉到自己被人或规则,或钱“控制着”做某事,你根本没多少决定权,最终的结果势必是感觉自己“不得不做”,而非“我想做”。

从“我想”到“我应该”,看起来是字面意思的差别,实则是动力的本质差异。前者,是你的内心焕发出源源不断的力量,主动想认真做某件事;后者,是你被拖着、拽着、诱惑着,从而被动做某件事。不情不愿,势必会拖延不断。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控制节点增强自主感,唤醒自己的内在动力。

怎样增加控制节点呢?

研究发现,有了选择,人的自主感就会增强。选择越多,主观体验到的自主感就越强。因为有了选择,我们就会感觉对事情有了控制。

增加控制节点,其实就是增加自己的选择。

控制节点一:方式的选择

公司派给你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你可以主动选择完成任务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决定找哪个同事和你一起完成,你也可以决定是用A方式,还是B方式完成。

在接稿后,我会非常注意选择完稿的具体方式。比如,用讯飞语音完成稿件的创作,或者先和朋友讨论后再开工……有时候,我甚至会刻意改变每次完稿的具体方式。这些都会让我充分感觉到,我在这些事情上有很强的自主权。

控制节点二:内容的选择

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工作内容由自己决定,那你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上班族,很多时候,工作内容由公司决定。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尽可能增加主动选择的机会。比方说,主动复盘工作,主动申请做项目,主动启动课题的研究等。

主动规划工作内容会让我们的掌控感变强,距离拖延又远了一点。

控制节点三:工作地点的选择

一些公司并不要求员工每天坐班。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主动选择做事的地点。家里、咖啡厅、茶室,任何你觉得舒适度高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工作地点。看起来不起眼的选择会直接重塑你的内在体验。

尽力增加控制节点。自主感增强后,你在做事时,就会有持续的内在动力。

降低难度

现在,我们来解决能力不足导致的拖延问题。

任务太难,一定会导致人们拖延。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一件事情的“容易度”是人类心理的核心追求。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选择先完成容易的部分。

面对高难度任务,如何才能消除退意?你需要拆解任务,即运用MECE原则将大任务拆解为3—7个子任务。在拆任务时,你还可以用“倒叙”法拆解。假定任务已完成,推导上一步做了什么事情,从最后一步开始,一步一步倒着推演到第一步。

比起大任务来,子任务的难度会明显降低。完成一个个子任务后,大任务最终也被啃下来了。

我再来介绍一种降低任务难度的方法:固定流程。

固定流程,类似于管理学上的“SOP”。“SOP”的意思是标准作业程序,指的是把某件事的标准操作梳理成一套规范的流程,以便指导和规范之后的工作。

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为经常做的事情确定一套固定的步骤。每次启动,我们只需要依照步骤执行。这样做能显著降低任务难度。

固定流程以拆解任务为基础,拆解之后确定每个步骤是什么,以及步骤的顺序。你可以将整套流程写成一份清单,每次启动任务后,对着清单一项一项地完成。

我写文章也经常拖延。2018年,我主要给各个平台供稿。每篇都有交稿截止日,我基本不会拖延。我担心一旦拖延,会影响和编辑的后续合作。2019年开始,我很少再给平台写稿,而是主要给自己的公众号写稿。

为了降低写文章的难度,防止自己拖延,我确定了一套固定的创作流程。

第一步:提前一个月左右列出想要写的文章主题,一般是5个以上。这些都是“临时主题”。把临时主题写下来后,就启动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主要使用“暗时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会自动筛选和这些主题有关的信息。读书时、看新闻时、刷电影时,甚至梦中突然醒来的那一刹那,都会想起这些主题。长期酝酿,灵感不断,会对主题有持续且深入的思考。

第二步:完成提纲初稿。在这一步,我会选定其中一个主题,并完成提纲,这只是一个初级版本。接下来持续完善。

第三步:利用大脑下意识地筛选行为,整理素材/知识点。阅读3—5本该主题的书。在看主题书籍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素材进行精准筛选,搜集好这些信息并添加到提纲里面。在这一步,我会多次修改提纲,并确定提纲终稿。

第四步:开始写初稿。初稿完成会比较快,大概2—3小时。写初稿,贵在神速,避免修修补补不断拖延。

第五步:反复打磨直至定稿。我一般会对初稿修改2—3次。第一次修改完后放几天,中间留出反复酝酿思考的时间。每次修改会有不同的重点,先关注逻辑结构,再关注语句文字细节。

流程化后,任务会变得具体、可执行,难度自然降低不少。

如果你经常在做的某件事情也比较难,建议你给这件事设计一套固定流程。每次启动,都按流程一步一步走下去。

降低难度还有一个不错的方法是创造舒适度。

比如,我在创作文章时,会尽量把每个步骤都变得更舒服。在开始写文前,会吃一些水果、小零食,吃完后愉悦度瞬间提升。再做一些微运动,让自己处于激活状态。另外,我特意买了最舒服的椅子,可坐可躺。书房里放着小爱同学,休息时会听听音乐。

尽可能将整个过程的体验感都提升到最佳,这样能最大程度削弱抗拒感。比如,去健身,你可以设计整个过程中的体验,从衣服到鞋子,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手套、健身包、水杯等等,都力求舒适度最高,也最适合自己的审美。

设定提示

福格教授认为:“提示是生活中的隐形驱动力。”学会设定提示,就能减少一大部分拖延现象。缺少提示导致的拖延,其实也是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

第一种有效提示:截止日期。

做任务计划时,最好有截止日期。没有截止日期,很容易产生拖延问题。日期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信号。你需要想办法让自己能每天看到这个截止日期。对你来说,每一次看到提示,都是一次行动信号的接收,你很难岿然不动,坐等截止日期的到来。

如果还是不够,你可以把截止日期再叠加行为公开,效力将达到最大。

罗振宇提到自己每天早上八点发语音60秒的经历。他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真正的原因是“他被绑架了”。第一次60秒语音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只有五个听众,就是他办公室里的五个同事,等到第一个礼拜结束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好几百个听众了。

坚持到第三个月的时候,爱睡懒觉的罗振宇每天想着如何放弃这件事情,这样他就不用再经历难熬的早起折磨了。但是,那个时候,微信公众号已经有好几万个粉丝了。再后来,微信公众号的粉丝越来越多,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万个粉丝了,哪能随便放弃?

“每天早上八点”的截止日期,叠加“在公众号发布语音”的行为公开,这才是罗振宇从不会拖延60秒语音背后的秘密。

假如截止日期的提示力量不够,那你就在微信社群、微博、抖音等各个平台,将行为公开,增加外部压力。

我做课程也有同感。如果单是一个截止日期,我确实会重视,但是可能不会每次都严格遵守。当课程售出后,每节课都已经确定了上线时间。这意味着剩余课程的完成必须赶在截止日期之前,否则就会影响大家听课。这种情况下,我根本不可能拖延。不管多忙多累,我都会在截止日前一天完成该篇课程稿。

第二种有效提示:行为提示,即将你之前已经在做的某种行为,作为另一种行为的提示信号。

比如,你每天早上刷牙,刷牙可以作为一种提示信号。每次完成刷牙,你可以做两个俯卧撑。

在这里,我们可以使用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厄廷根提出的一个心理工具:“执行意图”。

执行意图,用句式“如果……那么”来表达,意思是,如果情况A出现,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出相应的某种行动、反应。

“如果”后面可以是之前的某种惯常行为,“那么”后面可以是你想做出的某种新行为。比如,你想打羽毛球,可以这么表述:“如果我穿好运动鞋,那么我就去打羽毛球”;你想完成设计项目,你可以这么表述:“如果开车到了单位,那么我就开始设计方案。”

把新的行为,设定到某个惯常行为后面。当这个惯常行为发生时,你就会收到提示信号。你不需要再花费时间思考要不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了。收到指令,开始执行,让自己在某些时刻变成一个“机器人”,拖延问题就解决了。

除了刚才提到的日期提示、行为提示外,你还可以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设定各种提示。比如,在每天的时间账单上记录要做的待办事项,也属于有效提示;或在冰箱门、汽车方向盘等经常接触的东西上贴一张便条,提示自己需要做某件事;也可以让家人、朋友提示。不过,比起找真人帮忙,可能人工智能会更靠谱,我经常让小爱同学提醒我做某件事。

你可以大胆地设计一些独特提示,不拘于形式,只要能起到作用即可。

本文节选自|《成为时间管理高手》

作者|柳一一

About us

主编:鹿本期编辑:流星雨

投稿/商务合作/咨询

微信后台留言or 邮箱:wmsygsdr@163.com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官方故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