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给中原王朝造成了很多麻烦。战国时期,匈奴人多次骚扰北方的诸侯国,甚至对强大的秦国都敢下手。

根据史书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向方士询问过秦朝的国运,被对方告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方士说的“胡”,指的就是北方的胡人,而压根没有想到秦二世胡亥。

就这样,在公元前二百一十三年至二百一十五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举攻下了河套地区。匈奴兵大败,远逃莫北。但接下来,秦始皇并没有派大军乘胜追击,一举消灭匈奴人,而是征集六国劳力,不惜消耗庞大的人力物力,以燕、赵、齐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修筑了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

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秦始皇不向漠北出兵消灭匈奴,而是劳民伤财的修筑长城呢?对于这件事,史学界有着几种不同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

有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选择修筑长城而不派大军消灭匈奴,是出于对国家政权稳定的考虑。秦始皇在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时,自身也遭到了极大的消耗。

秦始皇在称帝几年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军事行动。因为战国时期,各国忙于中原内战,给了匈奴喘息发展的机会。

匈奴人在秦灭六国时,势力范围已经到达了黄河南岸。如今的内蒙古、山西、河北、宁夏部分地区已经在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内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秦始皇意识到,一旦让匈奴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秦始皇派兵攻打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只是为了暂时抑制匈奴的发展,并没有彻底消灭匈奴的打算。

秦灭六国后,六国原贵族常有反意,寻找机会试图恢复各国政权。秦始皇的三十万大军,还要镇守新建立的各个郡县,对六国原贵族进行威慑,这才是当前最需要注意的事。

既然匈奴远遁莫北,短时间内匈奴人不会有所行动。目的达成后,秦始皇必然要处理主要矛盾,分兵各处来巩固自己建立的政权。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秦军虽然在中原打遍天下无敌手,面对六国士兵都能做到攻必克,战必胜,但终究是以步兵为主,只是在攻城和攻击敌军方阵上优势明显。

步兵面对凶悍的匈奴骑兵,在机动性上的劣势体现出来了,匈奴骑兵擅长骑射,机动性强悍,一场战斗中,骑兵尽可对秦军骚扰,退可以避免伤亡,让秦军追不上。

在秦始皇看来,继续对莫北的匈奴人进行追击,孤军深入敌人领地会造成自身兵力的大面积伤亡,非常不划算。

而且匈奴骑兵对中原的最大威胁便是对中原农耕文明进行破坏。为了农耕,不受匈奴骑兵的侵犯,秦始皇决定采取防守策略,修筑长城来抑制匈奴骑兵的机动性,这是非常合理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冒顿单于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是,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并未统一,存在着诸多部落,如东胡、大月氏等,很多部落都是分散开的,每个部落人数不多,却凭借着骑兵的机动性统对秦军步兵造成非常大的困扰。

他们打不过秦军,就骑马向沙漠逃窜。秦军如果深入沙漠,对敌军进行歼灭,结果很可能是找不到对方,自己却因为迷路缺水而折损兵马。

秦始皇出于以上考虑,停止了对匈奴的进攻,下令修筑长城,让中原农耕百姓免受匈奴骑兵的骚扰。

很多人认为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劳民伤财,让百姓苦不堪言,是他好大喜功的行为,甚至说修筑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的黑历史,就向他修建阿房宫、秦始皇陵一样。

但是,随着近代学者对史料文献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秦始皇不惜耗费财力,也要修筑长城的良苦用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

学者们认为,秦始皇修筑长城的举措,恰恰说明了他作为千古一帝的远见卓识和先见之明,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十几年后,万里长城就发挥了保证中原安定的巨大作用。

公元前二百年,匈奴人冒顿单于统一了漠北,匈奴帝国崛起了之后,匈奴人一路南下,向中原发动猛攻。

此时的刘邦刚刚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王朝,政权还不稳定,刘邦率大军匆忙迎战匈奴,却遭遇了白登惨败,被迫接受了城下之盟。

以和亲的方式变相的为匈奴人打工,现在看来,如果没有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匈奴人的骑兵将从各个隘口长驱直入地向中原进军。

刚建立的汉朝,怎能抵挡住匈奴人四面八方的猛攻呢?如果没有对长城的忌惮,匈奴领袖冒顿单于又怎能接受刘邦的求和呢?他大概率会顺势灭掉汉朝,而日后打服匈奴的汉武帝也许都没有出生的机会了。

秦始皇顶着暴君的骂名,强行修筑万里长城,并在建成后派蒙恬打造了强大的长城军团,镇守在此地,虎视漠北,将匈奴等湖人尽皆胆寒,秦朝灭亡后,万里长城也一直保护着中原王朝不受外族践踏,避免中华文明亡于外族之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护盾。

讽刺的是,汉朝人一边骂着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行为是暴政,是好大喜功的表现,一边派兵驻守长城,作为抵御匈奴入侵的重要屏障。

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承认秦始皇是位高瞻远瞩、具有远见的帝王,是件非常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