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公庙戏楼钩沉之四

孙双钱剃髯赢戏

刘剑峰

斗台戏既然要斗输赢,必须是要搬请名角的,戏班主要依靠名角对观众的吸引和号召力而赢取彩头。
周公庙管理处(早期名周公庙文管所)是笔者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所幸笔者当年走访了几个健在并看过、演过斗台戏的耆老,从他们口中,获取了很多关于斗台戏的逸闻趣事。
驰名西府、长期在宝鸡地区“四大班”之一的高家戏(岐山永顺班)担任主演的张德明,被人们誉为“五大班长”之首,在民间有“张班长在谁家,谁家赢戏”之说。
话说有一年,张班长在周公庙唱斗台戏,当天上演的剧目是他的拿手戏《葫芦峪》,张班长扮演诸葛亮。当剧情进展到《司马拜台》一场,“诸葛亮”在登上“土台”(戏剧行话“上高场”)时,张班长因年迈力衰,出现闪失,一下子从椅子上跌落下来。
斗台戏正在要紧时候,突然出现这样的失误,台下一片倒彩声,观众立马跑掉了大半。在这节骨眼上,张班长不惊不慌,起身站定后,整衣稳冠,临场发挥,“叫起板”唱出了四句带板戏:“年纪迈来血气衰,一上土台跌下来。二次我把土台上,看他下来不下来。”
“留板”后,张班长二次登上了“土台”。台下观众顿时掌声雷动,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张班长不愧是大班长,临场发挥,救戏在顷刻之间,让人们大开了眼界。对方台下的观众听到这边的喝彩声,又一股脑拥过来看个究竟,再次掌声雷动。
最终,张班长所在的班社赢了戏。后来竟有人附会,说:“人家张班长这是为赢戏,故意出的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极西府的岐山人王班长王彦奎(艺名唐娃子),长期在张家戏(眉县华庆班)担任主演,宝鸡县(今陈仓区)名演员孙双钱在王家戏(宝鸡县聚盛班)担任主演。有一年,华庆班和聚盛班在周公庙斗台,两家同时演出《黄河阵》闻太师“鞭扫灯花”。而这“鞭扫灯花”,正是王班长和孙双钱二人的拿手绝活,各有千秋,但社会评价王班长技高一筹。此次斗台,孙双钱自然是铆足了劲,想和王班长再决雌雄,一比高下。
两人各自在舞台上悉心演出,但王家戏的台下观众人数总是不尽人意。孙双钱扫完灯花下场后,探子告诉他:“王班长还在‘前场’演着呢!”孙双钱听后一怔:“这戏该演的我都演了,他还在演啥?我得去看看!”
说完,孙双钱顾不得卸妆,抽身跳下舞台,跑过去看王班长在演什么。当看完王班长的演出后,孙双钱由衷地说:“人家王班长演得就是比我好,我输得服,得好好向王班长学习。”
孙双钱的虚心赢得了观众的高度称赞,这样的斗台,既是艺术的对决,又是演员之间相互观摩学习提高的机会,更是古时候老艺人艺德高尚、谦逊好学的充分体现。
除了岐山县周公庙外,宝鸡县贾村原的斗台戏也很有名。有一年,王家戏在贾村原斗台,当时孙双钱年岁已高,已经不再演戏,而且下颌还蓄留了一副长得很漂亮的长胡子。王家戏战况不佳,戏班演员和群众强烈要求“箱主”请回孙双钱助阵。“箱主”遂造访孙家,说明情况并盛情相邀,孙双钱慨然应允。
斗台戏开演,剃掉胡子的孙双钱,上台演出了他的拿手好戏《落马湖》“黄天霸翻桌子”。台下观众人山人海,掌声不绝,王家戏大获全胜。“孙双钱剃胡子赢戏”由此成为西府戏迷间的美谈。
古时候的戏剧,大多是为祀神而演,斗台戏亦然,因此它多少带有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斗台戏饱含了剧本、唱腔、音乐、美术、演艺、教化、竞技等诸多方面的优秀的、甚至精绝的艺术内涵,是难能可贵的一枝文化艺术奇葩,其文化艺术是灵魂,演员风采是神韵,具有极高的价值。
1965年9月,陕西省档案馆迁占周公庙。第二年,庙会停办。庙会封禁,属于“四旧”范畴的老戏很快亦被叫停,斗台戏在顷刻间退出了历史舞台。
1983年9月,周公庙文管所成立。1984年农历三月初十,停办了18年的周公庙会再次举办。考虑到同期举办的岐山县城一年一度春季物资交流大会会期是十天,周公庙会会期由传统的五天增至十天 。

(全文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