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林)周述忠

那是1968年冬天的一个雨雪交加的上午,当时只有十七岁的我只身闯入阳朔这片人迹罕至的山野里。在今天的人看来,能够置身于这充满原始气息的桂林山水间寻幽揽胜,必定会令人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情趣。然而在当时,我却丝毫提不起这种雅兴。因为我此时此刻步入这烟雨溟濛的莽草密林,不为别的,就为寻找一头牛,寻找我们香冲岭农场的那头以膘肥体胖力大性蛮而闻名的水牯牛。

三天前,不知是什么原因,那头牛突然发狂般地挣断缰绳,撞开栏门,飞奔而去。待我闻讯赶到时,它已跃过水渠,冲下岭坡,转眼间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连日来,我们为了找回这位“犁田高手”,几乎把农场附近的山岭沟濠全部梳了一遍,结果还是音信杳无。于是,我们只得把搜寻范围扩大到十几里之外的地域。这天天刚亮,我们就带上干粮,按分配好的路线各自上路了。因为这头牛是由我饲养的,所以我感到牛没养好,逼得它出逃,十分内疚。寻牛也就特别卖力。我先是顺公路走了十里路,过了雁山镇后,便离开公路闯入到这人迹罕至的大山区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雪初霁,阴风怒号,寒气逼人。我抖擞起精神,登山坡、过山坳。只要在我的视野里一出现形似牛状的物体,我就总会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奋,赶紧奔过去看个究竟。尽管每次都是以希望开头,以失望结尾。就在我又登上一道山梁时,我突然发现山脚下有个挑担子的人在行走。我急忙跑过去向他打听牛的消息。走到近处,我看清了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农村妇女,她那一头白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枯黄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一望而知,这是几十年饱经沧桑留下的痕迹。老人一听我说是来找牛的,便显得十分兴奋,她告诉我,牛现在就关在她家里。她是昨天在一片树林里捡牛粪时发现这头已经饿慌了的水牯牛的,于是把它牵了回村里。今天清早,她让老伴专程去公社广播站广播“失牛招领”启事,没想到这么快失主就来了。

我跟着老人往村里走去。先穿过一块红薯地,又绕过几道岭坡,来到一条小河边,河水来自高山的悬泉瀑布,很是 清澈。我们沿河堤走了半里路,便上了一座小石桥。桥面是大块青石铺成的,这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村里。

进村后我才发现这里算不上村落,只是有几间零乱的泥砖加岩石砌起的低矮的屋子而已。老人领我到了她家门口。我从打开的门缝朝里望去,里面漆黑一团,如同山洞一般。老人进屋后划火柴点燃了灶里的柴草,屋里顿时弥漫着呛鼻的浓烟。就靠闪烁的火光,我看清了室内为了挡风避寒才将门窗紧闭,山里又无电灯,所以光线极差。老人让我坐下烤火。凳子便是用稻草搓绳团起的墩子。好客的老人一定要我吃了饭再去牵牛,我没有推辞。其实,我早就把干粮消灭掉,而且早已饥肠辘辘,能吃上饭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老人涮锅洗碗忙了好一阵之后,把饭端过来。我一看便傻了眼,这哪里是饭,分明是红薯的根须罢了。老人热情地拣大的给我吃,所谓最大的,也不过大拇指般大而已。老人陪着我津津有味地吃着。我下乡已一年了,我也曾到农场附近的农民家享受过他们热情招待的饭菜,即便最贫困的家庭,好歹还有一碗稀饭吃,哪有光吃红薯的?而且,像这种筷子般粗细的薯根,一般人是不吃的,从此可见,这山里的生活条件也太艰苦了。

吃罢“饭”,老人带我去牛栏里牵牛,当我一看到那头令我这些天朝思暮想的水牯牛正在悠闲舒坦地嚼着干红薯藤时,我不由得在心中一阵嗔骂:你可害苦我们了!

老人帮我把牛牵出来,她提桶到河边汲水,顺路把我送到桥头,临分别时,我连声向她致谢。当时我身无分文,不可能给予老人以物质酬谢,心里很感过意不去。老人叫我别客气,快趁天黑之前赶路吧,我牵牛上桥去了。

我万万没有料到,这水牯牛在失而复得之后,竟会又在我手中得而复失!我更没有料到,就在这水牯牛又一次的失而复得之时,我竟会身经一场惊心动魄的人牛搏斗!

事情就发生在我牵着牛过了桥之后,我沉浸在班师回朝的胜利的喜悦之中。迎着晚风,踏着暮色,我扯开嗓门放声高歌起来。当时在我们知青中,最普及的文娱活动便是“革命歌曲大家唱”。我越唱越来劲,还不断挥手打起拍子来。

谁知道我这么忘情地打拍子,竟松掉了原先紧握在手掌里的缰绳。这下可惹麻烦了。突然间,水牯牛猛地一摆头,把缰绳从我手中挣脱,紧接着,它便撒开四蹄像旋风般地狂奔而去。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变惊呆了。看着水牯牛的蹄子擂鼓般扣击着地面,溅起的泥水土在它身后扬起老高。我急忙拔腿追上去,无奈力不从心,我与牛的距离越拉越远。但我还是紧追不舍。突然,牛的步子放慢了。原来是那条小河正横在跟前。我见牛缓缓转过身来,我便一步一步逼上前去,我与牛的距离在慢慢缩短,牛喘粗气的声音冲我而来。

就在我继续靠近的时候,水牯牛突然鼓着布满血丝的大眼珠,坚硬的双角平抵前方,随着一声怒吼,它扬蹄直向我扑来。它是在背水一战!眼见蛮牛如泰山压顶般逼过来,我吓得赶紧让开路,在这荒山野岭里,被牛角撞一下,那是要命的呀。蛮牛得意地从我跟前闪过,沿着河堤慢跑起来,我则又在后面追赶。

水牯牛又回到了小石桥的桥头,它从容不迫地迈步上桥。我看到桥那边有一片松树林,那浓密的枝叶在茫茫的暮色中显得阴森凝重。我真担心牛在过桥后窜进树林里去,那样就别想再见到它的踪影了。我心头一下紧缩了,这下可真完了!我得拼死追上它!于是,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桥上扑去。

水牯牛也不甘示弱,也飞奔起来,蹄子集密地敲着石板,这响声一下下擂着我的心房。我真希望有神仙相助。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桥那边突然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出现了一个人,当我看清此人就是那位老婆婆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呀!这位老态龙钟的女人怎么如此大胆,居然敢迎着蛮牛挡道?真是不要命了么?

我急忙吼叫起来:“快让开!让开······”老人却是充耳不闻,一动不动。我见她双腿微蹲成马步桩子,这架式极像世界杯足球赛在以点球决胜负的关键时刻,守门员严阵以待的姿式。可此时飞过来了的不是小小的皮球,而是狂奔的蛮牛!我屏住了呼吸,我觉得整个宇宙顿时凝固了。蛮牛冲过石桥,凶狠地向挡在桥头的老人撞去。就在牛角直抵老人胸口的一瞬间,老人侧身躲过了牛角,右手一把抓住了垂在牛鼻子下的那条缰绳。牛鼻孔被绳子勒住了。被激怒了的牛拼命甩头要挣脱缰绳,老人瘦小的身体在随着缰绳的摆动而摇晃着,但老人没松手。牛更撒野了,头甩得更厉害了。竟把老人拖倒在地。老人双手仍然紧拽缰绳。我飞身上桥,还没赶到桥头,就见水牯牛终于乖乖停下来,老人也慢慢地从地下爬起来。

我来到跟前,看到老人头发里缠着枯草,浑身间淌着泥水,我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

我已记不清是如何把牛牵回农场的,记不清大伙对我牵牛归来是如何地欢欣。我只记得,我居然没有给老人以丝毫的物质酬谢。我为此深感内疚和不安。此后,我也曾有两度进山想看望老人,但连那小桥流水人家都找不到了,更何况再见老人呢。

然而,三十多年来,老人的形象尤其是桥头那场人牛相搏的情景,却时时在我眼前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