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后溪英歌队队长林松60多年如一日,致力潮阳英歌的发展和传承,近日,他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日前,后溪理事会一行人前往看望手术后在家休养的林松老人,感谢他为后溪英歌队所做出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溪理事会会长蔡灿加介绍:“我们后溪原来是‘老七下’,适合在小路上跳,后来林松队长说要让英歌上舞台,在此之前,后溪英歌从来没上过舞台。之后,我们上过中央电视台,澳门香港回归都有邀请我们,也出过国门,我们有到马来西亚,也是林松队长带出去的。在林松队长的带领下,能够使得我们这队英歌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许许多多的潮阳人一样,林松自小对英歌舞有浓厚的兴趣,16岁便加入英歌队表演。1991年,他参与重建后溪英歌队,发掘培育新人,重振后溪英歌雄风,并融汇集体智慧,对原本较为呆板的传统“7槌”套路作了大胆创新,演变出14、18、21下槌的套路;后来,又演变出潮汕著名的28、35、49下槌的英歌套路。

林松的学生说:“我十六岁就跟着老师练英歌,老师一直带着我们差不多有三十多年了。老师教学是毫无保留的,该教的他都会教,包括化妆打扮。”

在林松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大儿子林芳武从小也痴迷于英歌舞,并利用自己的美术功底,对原本的简单脸谱进行改进,成为后溪英歌队的队长、兼职化妆师。

林芳武表示:“我从七八岁就随着游神赛会队伍后面,十七岁的时候就正式成为后溪英歌队的队员。我父亲几十年对英歌的热爱,对我影响非常大,我也会把这种热情和这种情怀传承下去,把英歌舞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林松的带领下,后溪英歌队名声鹊起,被评为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来自国内外的专业团体多次到后溪英歌队交流学习,每年的文化巡游活动中,总能看到后溪英歌队的身影。多年来,林松带领后溪英歌队走出潮汕、走出国门,登上央视舞台,应邀参加港澳、马来西亚等地汇演,为潮阳英歌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