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里,中朝两国情比金坚,是共患难的友邻。

不过,在朝鲜战争停战后的十几年,即20世纪60年代,朝鲜曾一度与中国关系恶化。

朝鲜还准备调集兵力屯驻鸭绿江、图门江边,等待时机成熟,就跟中国开战。

最后,仰赖于毛主席运筹帷幄,只用一招化解,周总理也是亲自出面远赴朝鲜,这才避免了战端。

毛主席:中国不能看着朝鲜被践踏,而置之不理!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和苏联以北纬38度线为界,将原本统一的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北边由苏联接管,南边则被美国接收。

三年后,在美苏各自的支持下,南北两边相继成立了“大韩民国(韩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

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为了实现半岛统一,在1950年6月25日号令人民军南下,揭开了朝鲜战争的序幕。

在金日成与南方开战前,是没有征询过中国意见的。

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突破“三八线”后,解放韩国首都汉城,把李承晚政权赶到了釜山。

正当朝鲜准备迁都,庆祝统一,举国欢腾之际,麦克阿瑟率领的“联合国军”在美国仁川登陆。

“联合国军”的到来,瞬间扭转了战局。

朝鲜人民军因战线过长,被拦腰斩断,无奈撤到了鸭绿江边。

其实,美军出兵前,周总理的军事秘书雷英夫,曾准确预测他们会在何时何地登陆朝鲜半岛。

毛主席、周总理高度重视,并且转告给了金日成。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雷英夫推断的那样。

以人民军的实力,对抗“联合国军”几乎没有胜算。

所以,金日成紧急向毛主席求援:“亲爱的同志,我们不得不请求中国给予我们特别援助。”

而中国的国情也不算乐观,中国打了几十年的仗,千疮百孔,各方面的生产都没有恢复。

因此,毛主席在扩大会议上,征询其他领导们的意见时,大家都认为应该先让东北边防军进入朝鲜北部观望,不应直接参战。

不少人表示,美国不是国民党,它拥有一流的军队,先进的战术,跟它硬碰硬,肯定损失惨重。

这些话虽然逆耳,但毛主席还是听进去了。

但毛主席高瞻远瞩,站在了大气层。

当时,战火已经蔓延到了鸭绿江边,美国的战斗机已经造成了我东北边民的伤亡,而且美国还派了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

如果朝鲜战败,美国很有可能进军我国东北,配合“蒋匪”对大陆发起“反攻”。

毛主席拍板道:“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行践踏而置之不理。”

对此,周总理表示坚决支持,于是才有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也全面撤出了志愿军,并未损害邻国主权。

中朝反目的真正原因:苏联

毛主席生前回忆道:“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当时苏联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并与中国组建联合舰队。

毛主席认为,这损害了中国主权,提议中苏双方合资建电台,电台归属于中国。

至于联合舰队,建了,就意味着中苏要共享领海。

可中国海军还在发展中,根本没有进入苏联领海的能力和必要。

毛主席直言:苏联是想在军事上控制中国。

其实,斯大林时代,中苏矛盾就已经初见端倪。

二战结束后,苏联长期驻军中国辽宁的旅顺口和大连港,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如此。

1950年毛主席首次访苏,就是为了让苏联撤兵,驳回其“租用30年”。

苏联总是把自己的国家意志,强加于它国,想把中国当成它的“加盟共和国”。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更是急转直下。

从1964年到1969年3月,苏联共侵犯中国边境4189次。

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朝鲜既受苏联支持,也受中国援助。

苏联迫使夹在中间的朝鲜选边站队,而当时的中国并不发达,朝鲜在两相对比后,决定追随苏联。

自1965年起,中朝关系变得紧张。

双方先是召回了大使,又在边境不断发生冲突,1967年朝鲜经常拦截中国渔船、运输船,扣押船员,撞坏船只,拖走渔具,强行检查中国人员。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调集重兵,往鸭绿江、图门江一带集结,枕戈待旦。

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联准备对中国的大城市和重点军事目标,发起“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还邀请美国一起。

美国将苏联的密谋曝光后,中国进入战备状态,首都军民开始疏散。

苏联自己要跟中国打也就算了,它还要求中国的周边国家,也跟着一起干。

此时,朝鲜再次集结兵力,对中国虎视眈眈。

好在苏联悬崖勒马,没有按下核武器发射键。

金将军:做手术不能流泪,可听到周总理去世,我怎能不哭?

“中国对朝鲜的没有变,中国一贯支持朝鲜的反帝斗争。”1967年中朝关系最紧张之际,周总理托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总统塔塔赫,向金日成捎去口信。

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自始至终,没有想过跟朝鲜刀兵相见。

事实上,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明白朝鲜是因为“人在屋檐下”的无奈,才跟中国闹掰。

双方只需要一个契机,就能重归于好。

而周总理也很快收到了金日成的回信:“朝鲜对中国政策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我同毛主席,周总理有着深厚的友谊,并且非常珍视,这种在共同的斗争中建立的友谊;双方存在一些分歧但不严重,可以通过见面讨论寻求解决办法。我相信如果朝鲜遭到进攻中国会像过去多次所做的那样,来帮助朝鲜。”

金日成的意思很明显,朝鲜不会主动与中国为敌,中朝同盟关系对朝鲜非常重要,朝鲜将致力于维护中朝友谊。

中朝关系的转折点,是在1969年9月,越共领导人胡志明去世后。

当时,金日成派崔庸健为代表,赴越南吊唁。

崔庸健回国时,经过北京,跟周总理会面。

在国庆大典的最后时刻,中国邀请崔庸健,作为特殊代表,来参加新中国成立20周年庆典。

毛主席真挚的对崔庸健说:“中朝应当搞好关系,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崔庸健深感赞同:“中朝历史上并肩战斗,都是把鲜血流在一起的”。

谈到现实问题,毛主席说:“美国和日本靠得很近,他们不是单纯为了打你们,他们的目标是中国。所以,我们两国要靠紧。将来,中朝携手反美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崔庸健临走前跟周总理说,金日成非常想念他老人家。

其实,在中朝交恶前,金日成与周总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次周总理访朝,或者金日成访华,两人都会促膝长谈良久。

因此,崔庸健代表金日成,邀请周总理访问朝鲜。

1970年4月5日,崔庸健回国半年以后,周总理又一次来到了鲜花盛开的朝鲜。

金日成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早早地带领平壤民众,在机场迎接。

“本来应该早点儿来,但分不出身,所以晚了半年。去年十月二日就同崔委员长说了要来,当时崔委员长说首相同志欢迎我访问朝鲜你看11月,12月,1月,2月,3月,可不是半年了嘛!”

看到周总理掰着手指头算时间,诚恳致歉的样子,金日成也风趣的说:“不要紧,虽然晚了一点可是时候很好,来早了天气冷,欢迎群众还要受冻。”

谈到中朝之前的那段误会,金日成说:“我们两国之间一段时间的关系不自然,但是从崔庸健委员长访华那时起就完全消除了。我们的人民也感到高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我们两国是鲜血凝成的战友,我们是唇齿相依的,听说周总理要来,我们就等等待您的来访。我们清楚总理同志很忙,这次来我们感到很高兴我们感谢总理同志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周总理此次访朝,标志着中朝关系完全恢复。

两年后,他又一次来到朝鲜,金日成依旧以最高规格的狗肉宴接待。

这一次,是周总理最后一次出国访问。

金日成的身体比周总理要好些,听说周总理病重,1975年金日成还专门去北京探望。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虽然周总理乐观、开朗地与金日成交谈。

可金日成看到周总理清瘦苍黄的脸庞和瘦弱的病体,内心仍很沉重。

1978年1月8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传到了朝鲜。

当时,金日成正准备做眼科手术,听闻噩耗后他立马叫停:“做眼睛手术不能流泪,但总理同志去世,我无法控制自己不流泪。”

金日成对周总理的感情是真挚的,周总理去世后的第三周,朝鲜咸津市就矗立起了一座周总理铜像。

原来1958年2月16日,周总理曾在今日城的陪同下参观了咸津的兴南化肥厂,这尊栩栩如生的塑像正是金日成对周总理的纪念。

而在金日成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还专门为周总理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

周总理与金日成的友情比金子还贵重,正如中朝之间的友谊火烧不断,水泼不浸。

参考文献:

南哲.比金子还贵重的友情──周恩来与金日成[J].党的文献,1995,(02):78-83+96.

董洁.中朝关系的历史考察(1966—1970)[J].冷战国际史研究,2014,(02):7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