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益国、姜海、王宇霖、刘文质,作者单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引言
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全球能源供需格局、贸易格局、转型节奏、价格体系等均面临深度调整。在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的双重要求下,氢能已成为全球能源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能够实现对灰氢、蓝氢的替代,并可用于制备绿氨和绿色甲醇,助力油气等传统化石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未来世界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终端绿氨及绿甲醇单位能量成本分别约为0.19元/兆焦、0.23元/兆焦,汽油单位能量成本约为0.26元/兆焦,醇(氨)与汽油作为燃料比较,已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我国具有氢能全产业链优势,可通过规模化开发应用攻克技术难题,为氢能大规模经济性利用提供有效解决方案。通过打造全球绿色氢能中心,可有效加速我国氢能领域核心竞争力提升,推动中国在国际能源领域定价中的主动权,为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提供助力,进而为中国参与国家能源秩序重建提供契机,培育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第二个增长极,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并有望通过构建全球绿色氢能中心加大我国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国构建绿色氢能中心的优势
1 市场潜力巨大
据统计,目前全球氢气产量超9000万吨,我国的氢气生产量和需求量均居世界首位,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22年氢气年产量达3781万吨,产能超4000万吨/年。我国各行业氢能获取及应用将逐步由灰氢、蓝氢向绿氢过渡。根据我院研究预测,未来我国和全球的绿氢需求量将持续稳步上升,2030年、2040年、2050年和2060年我国绿氢需求将分别达到2300万、6900万、9100万、1.2亿吨。国际能源署(IEA)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满足终端能源需求的12%-13%,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到2050年,氢气的总产量必须比目前的水平增加五倍以上。
中国也是全球最大合成氨生产国和消费国,产量约占全球的30%。2022年我国合成氨产量达5909.2万吨,其中煤制合成氨约占75.5%、天然气合成氨约占21.4%,新能源制备绿氨占比较低。国内绿氨产业化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动力足,2021年以来我国陆续有20多个绿氨项目宣布立项,总计划产能超过200万吨。经研判2030年合成氨的绿氨占比可达到20%左右,2060年合成氨的氢来源将大部分来自于绿氢。
我国的甲醇行业在全球的甲醇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甲醇产能达到10041万吨/年,产量为8022.5万吨,均位居世界第一。近几年,我国甲醇消费市场的年均增长量都在10%以上,甲醇的大型生产装置,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规模集中度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提升。我国绿色甲醇产业发展态势较好,目前在建及拟建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我国各类绿色甲醇合计新增年产能将超过800万吨/年。经研判,2030年以绿氢为原料合成的绿色甲醇占比可达到总甲醇产量的15%左右,到2060年将逐步提升至80%以上。
“双碳”目标下,我国交通、化工、冶金、电力等领域减碳进程将不断加速,氢基能源的应用场景多元、市场空间广阔,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氢基能源消费市场,是承载我国绿色氢基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市场基础,也是我国打造世界绿色氢能中心的突出优势。
2 要素保障能力强
首先是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强。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广阔的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及海域资源,土地要素保障能力较强,发展绿色氢基能源产业的土地承载能力较强。水电、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叠加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优势,我国低价新能源电力优势突出,利用风电和光伏发电制取绿氢的电力成本要素保障能力较强。我国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巨大,约44.44亿吨,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生物碳的供应保障能力较强。
其次是产业配套能力强。我国在电解槽的产能及装机量等方面都已经实现领跑全球,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国电解水制氢累计产能约达7.2万吨/年,在绿氢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我国电解槽产能达到18GW/年,快速增长的电解槽产能将能充分满足绿氢产量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从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到示范推广的全方位发展格局,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8000家,初步形成了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整车、应用等全产业链的氢能产业体系,能够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促进氢能产业多元化发展。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在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并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我国的完整的氢能产业链能够在技术创新、生产流程优化等方面为氢能产业提供关键支持。
3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自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我国从国家层面开始在氢管理、制取、运输、储存、应用和安全等多方面完善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发布氢能相关政策超过900项,其中,国家层面就有150多项,仅2023年国家发布的涉氢政策就43项之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加快氢能产业发展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氢能已成为我国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方向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部分关键因素,正在一步步通过政策松绑得到解决,2023年广东、河北、山东、吉林、新疆等地相继发文明确提出允许在非化工园区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海南省亦提出支持先行试点突破,研究将氢气纳入能源管理范畴,逐步突破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制约。这些政策将进一步助力氢能行业逐步打破发展瓶颈,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在标准建设方面,我国适时推出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初步建立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为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总体来看,我国对氢能产业发展愈发重视,国家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涉氢政策的数量显著增长,氢能专项政策更加务实落地,正在形成系统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并与地方性氢能领域创新政策形成有效联动。我国氢能政策的顶层设计将切实推动产业发展,为构建全球绿色氢能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4 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在“绿电制绿氢”的需求推动下,我国各类技术持续创新,氢能制备、储运、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工程化应用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我国碱性电解槽技术加速迭代,已实现全产业链的国产化,单槽产能已经突破3000标方/小时,相较其他国家存在显著优势;电解槽结构、零部件性能等方面持续优化,已经推出性能接近PEM电解槽的碱性电解槽产品,逐步实现国际并跑、领跑;PEM制氢技术快速突破,已初步掌握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工艺;新型电解技术持续创新:SOEC电解系统更新迭代,实现全面国产化技术突破;发布全球首台100kWAEM电解槽产品;完成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的中试,走在了国际前列。
储运加氢技术亦取得多方面突破,新技术不断涌现。高压气氢技术继续向“大容量”发展:成功研发出用于长管拖车30MPaII型瓶,掌握70MPaIV型瓶制造技术。输氢管道技术实现多项突破:一是输氢压力增大,国家管网通过了6.3MPa氢气充装、9.45MPa管道爆破测试;二是管道掺氢比例不断突破,实验首次达到30%。液氢核心装备国产化进程加速,实现了首套10吨/天氢液化装置系统下线等多个突破,中国从氢液化到液氢应用的技术链条逐渐打通。固态储氢方面,陆续打破各项技术瓶颈,已在广州实现并网发电应用。
氢应用方面,氢燃料电池在系统集成、电堆设计与制造、膜电极、催化剂等核心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初步具备全产业链自主研发制造能力,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水平紧追全球先进水平。在绿氢制合成氨和低碳甲醇等领域也取得工程化应用关键进展,核心装备、催化剂等进入工业化应用,一大批可再生能源制氢化工项目相继建设投产。纯氢冶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实现全氢工业化生产直接还原铁的竖炉应用,全球首套纯氢多稳态竖炉示范工程建设,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气电掺氢和煤电掺氨研发进展迅速,已完成了最高30%掺氢燃烧和的300兆瓦燃煤发电机组掺氨示范研究,并在600兆瓦燃煤发电机组上实施了高负荷发电工况下煤炭掺氨燃烧试验。
技术快速突破为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展示了中国在构建全球绿色氢能中心的技术创新驱动力。
中国构建绿色氢能中心的机遇
1 氢能是世界能源低碳转型的需要
从2022年持续至今的俄乌军事冲突导致的欧美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对国际政治秩序、经济关系和规则体系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粮食、能源和供应链的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也引发各国对能源安全和经济低碳转型的新思考。过去,欧洲各国主要依赖于低价的俄罗斯天然气来推动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过渡,俄乌冲突的爆发增加了天然气贸易的不稳定性,导致天然气价格飙升,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压力,迫使各国调整了低碳转型的战略,美国和日本的低碳转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氢能作为清洁低碳能源,成为全球谋求能源安全和经济低碳转型的重要选项。
截至2022年12月,全球有42个国家及地区发布了明确的氢能发展战略和规划,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例超过80%。欧盟将发展氢能作为实现经济复苏、能源转型和深度脱碳的重要抓手;美国是最早提出发展氢能的国家,初期将氢能作为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后期将发展氢能先进技术作为战略投资;日本将构建“氢能社会”作为终极发展目标,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驱动,推动氢能多领域渗透应用;韩国致力于将氢能产业发展成为继显示器半导体、汽车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中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依托氢气能源和原料的双重属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氢能耦合;沙特、阿曼、南非等中东和非洲地区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智利等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国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绿氢(绿氨)出口作为未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出口、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氢能全球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预计,到2030年,全球对的氢气需求将超过1.5亿吨,构建全球绿色氢能中心为中国培育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第二个增长极,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2 氢能贸易加速国际能源秩序重构
氢能贸易与20世纪基于碳氢化合物的能源关系不同,氢能贸易和投资流动将催生新的相互依存模式,并带来双边关系的转变,新的地缘政治影响中心将在氢生产和使用的基础上出现,将对在石油和天然气部署中发展起来的地缘政治进行重塑,随着氢能经济占比不断提升,新的“能源地缘政治地图”将诞生。
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涉及进出口计划在内的氢能发展策略,氢贸易将推动传统上没有能源贸易的国家围绕氢建立双边能源关系,随着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发生变化,其政治动态也会随之改变。很多政府像早期的液化天然气行业一样,不同国家间正在签署新的双边贸易和协议,以便建设和运营基础设施,并促进跨境的氢贸易发展。加拿大、智利、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西班牙等几个国家在其国家发展战略中明确关注到双边的氢能贸易关系。未来,这些新兴的交易和愿景可能打开新的能源贸易关系、航道和贸易路线。基于到2050年氢能将占全球能源使用量12%以上的预期,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认为,跨境氢贸易将在2030年代增加,到2050年超过30%的氢气可以跨境交易,这一比例高于当前的天然气的跨境交易占比。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跨境氢能贸易,跨国氢能项目合作明显增多,中国的氢能“出海者”包括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涉及氢能基建的制储运加、氢动力交通、绿氨、技术服务和商务交流等多个产业和领域,构建全球氢能中心,推动国际氢贸易,也为中国参与国际能源秩序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机遇。
3 提高氢能源定价能力,推动人民币结算
在以传统能源为主导的国际能源秩序下,中国对于能源定价缺乏主动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进入“买什么什么就涨、卖什么什么就跌”的价格陷阱。因此,提高能源定价能力是能源国际大变革下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依然占据与美国经济规模不相称的主导地位。美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远低于美元在全球支付和结算中的地位,实体经济和储备货币体系存在失衡。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与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支付结算中的地位并不匹配,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性远远低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和人民币作为避险货币信心不足。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煤炭英镑、石油美元、制造业马克和日元是世界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的国际货币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提升推动形成了制造业人民币。新冠疫情、地缘政治风险叠加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美联储频繁出台货币政策,对其他经济体产生溢出效应,降低了石油美元的可信度,不少国家纷纷要求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构建全球氢能中心,为中国提高氢能源定价能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绿色氢能中心的挑战
中国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以期在未来的全球能源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在构建全球绿色氢能中心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 氢能有关标准和绿色认证体系国际话语权弱
美国、欧盟、日本积极推动氢能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及绿色认证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标准及绿色认证体系。截至2022年12月,全球主要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已发布逾700项氢能及燃料电池标准,涵盖范围基本全面,日本、欧盟、美国、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ISCC)等国家和组织也形成较为清晰地绿色氢能认证体系,目前国际市场上对绿色氢基能源认证标准认可度较高的是ISCC。
我国氢能产业高速发展推动氢能标准体系快速建设,颁布出台的各类标准已基本覆盖氢能全产业链并不断向细分领域延伸,截至2022年已形成国家标准108项,行业标准30余项,团体标准60余项,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也大量参考和引用国外标准,且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较少。在绿色认证方面,我国尚未建立国家层面上的绿色氢基能源认证准体体系,绿色氢基能源认证标准体系一定程度上属于绿色电力认证的延伸,我国绿色电力认证体系在与国际标准衔接方面尚未完全打通,涉及的不同领域政策与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以绿色甲醇为例,国内对绿色甲醇的定义仍没有明确的边界,为推动国内绿色甲醇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并实现稳健的国际贸易合作,亟待构建一套既符合国情又接轨国际的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
2 国际合作难度趋大
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充分利用国际协调机制,发挥在ISO、IEC(Intem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工委员会)和IMO(Interm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国际海事组织)等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氢能全球合作机制和贸易链。我国着力于“一带一路”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17+1”合作、亚太经合组织和上合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构建全球氢能合作机制。
构建全球氢能中心客观上需要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投资方面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地缘政治对国际合作和国际资本流动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导致我国在推动区域合作战略和机制层面面临多重挑战。同时,高质量的贸易往来是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国际贸易保护趋势下,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土产业,设置或提高了贸易壁垒,限制了氢能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出口,将增加全球氢能技术研发和项目投资的费用,进一步减缓了全球氢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进程。
3 国际竞争格局尚不清晰
世界各国在氢能发展各具不同优势,以美欧日韩为主的氢能先发地区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技术研发体系和标准体系,具有成熟的示范模式、商业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并在氢能细分领域的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美国液氢、燃料电池、重卡和叉车应用等领域的技术和装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欧洲国际氢能标准和技术体系建设、绿氢示范居于世界前列;日本、韩国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技术和氢能远洋运输装备制造能力处于优势地位。
各经济体依据自身资源、产业发展条件需求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位,在产业链布局中,也做出了不同的战略选择,例如在欧洲,风光资源丰富但消纳不足的南欧,以及德国、英国、法国等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但面临能源安全风险的国家,正在积极开展绿氢合作;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西亚、北非以及澳大利亚,都在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向欧洲和日本等地出口。
多个国家具备打造全球氢基能源中心的基础条件,目前全球氢基能源产业链尚处于由项目示范向规模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全球氢基能源竞争格局尚不明确。在构建全球绿色氢能中心方面,中国需要尽快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结合国际氢能产业发展趋势与本国氢能优势,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突破与产业示范战略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
全球绿色氢能中心的愿景
我们构想的全球绿色氢能中心包括五大中心:全球氢基能源贸易中心、全球氢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氢基能源应用示范中心、全球氢基能源装备制造中心、全球氢基能源绿色认证中心。
1 全球氢基能源贸易中心
全球氢基能源贸易中心是提供国际氢基能源贸易平台、贸易信息和贸易服务的大规模服务性综合体,其定位包括:提供氢基能源保税仓储和交割、集散分拨、多式联运等集疏运服务;提供氢基能源航运、货代、报关、仓储、交割、物流、配送供应服务;提供氢基能源交易、交收、结算、融资、质押等金融服务;提供氢基能源价格、数据、资讯的汇集、发掘、发布等信息服务;提供氢基能源贸易相关法律咨询、法律诉讼、法律救援等法律服务、提供氢基能源战略布局、产业研究等咨询服务。全球氢基能源贸易中心将多渠道推动国内外氢基能源大型生产商、贸易商、金融机构、高端服务商和优秀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集聚,通过物联网、5G、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在氢基能源贸易产业链的应用,强化能源贸易数字化赋能,促进以氢基能源为主的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提高氢基能源贸易交易的便利性和透明度,优化氢基能源营商环境,培育氢基能源高端服务产业生态圈,助力全球氢基能源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全球氢基能源贸易中心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领域的话语权,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氢基能源贸易,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2 全球氢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全球氢能源科技创新中心是以优化整合氢基能源科技创新资源、集中氢基能源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解决氢基能源领域“卡脖子”问题、引领变革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氢基能源产业化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氢能源科技创新聚集地。
全球氢能源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有四大定位,一是技术创新方面,有效聚集全球有关科技创新资源,聚焦原创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成果产出和基础性、引领性、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二是产业驱动方面,快速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带动相关行业,特别是相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氢基能源产业整体经济竞争力。三是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科技变革引领作用,推动形成深层次、多元化、多体系的国际合作网络,有效促进氢基能源国际合作。四是人才培养方面,集聚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全球输送氢基能源高端人才。
全球氢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可以有效保证我国在氢基能源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提升我国氢基能源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3 全球氢基能源应用示范中心
全球氢基能源应用示范中心的内涵是以氢基能源赋能我国工业化发展和新一阶段城镇化发展,在各应用领域均能形成氢基能源规模化应用。
全球氢基能源应用示范中心主要包括化工、交通、电力、建筑四个领域。一是在化工领域,推进氢基能源的替代应用。开展氢冶金技术、高炉富氢冶金和竖炉全氢冶金的示范应用,逐步扩大化工领域绿色氢基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应用规模。二是在交通领域,加快氢基能源商业应用。
推动绿色甲醇在航海运输领域的示范应用,不断扩大航运领域氢基能源的应用规模。在客车、货车、叉车、重卡等应用场景,稳步推广氢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在航空运输场景,加快推进绿色航空燃料的研发,推动航空公司使用绿色航空煤油。三是在电力领域,发挥绿色氢基能源调节周期长的优势,开展氢基能源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绿色数据中心等场景应用。开展煤电掺氨、氢能热电联供、氢混燃气轮机的应用。四是在建筑领域,推进天然气掺氢示范,探索提高天然气掺氢比例的方式,开展氢燃料电池建筑领域热电联供商业化示范,助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
全球氢基能源应用示范中心的建设通过以绿色氢、氨、醇为重要能源载体,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工业化和城镇城化的绿色发展模式。
4 全球氢基能源装备制造中心
全球氢基能源装备制造中心是聚焦合作创新、融合赋能、绿色集约、提质增效,围绕氢基能源制-储(运)-加-用全流程环节,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为引领的氢基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地。
全球氢基能源装备制造中心主要有四大定位。一是解决氢基能源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有效促进氢能装备制造中高端品牌和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装备制造企业聚集,有效解决氢基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卡脖子”问题;二是增加基能源装备制造生产效能,通过构建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有效提高氢基能源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效率,增加基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生产效能;三是服务装备制造企业研发,设立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提供融资、人才、科技等要素的全面支持;四是服务国际氢基能源产业链合作,加强国际氢基能源产业链合作,助力全球产业链的高速发展。
全球氢基能源装备制造中心的建设将有效提高我国氢基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实力与研发水平,保障我国发展成为氢基能源装备制造强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规模化发展。
5 全球氢基能源绿色认证中心
全球氢基能源绿色认证中心是指绿色氢基能源绿色认证标准能够与国际有关主要认证标准进行有效衔接,属地生产的绿色氢基能源可以实现国际间互认。
全球氢基能源绿色认证中心共有三大定位。一是有效构建符合国情、兼容国际的氢基能源绿色认证的理论体系,包括绿色氢基能源定义边界,全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要求以及环保性能指标等,推动形成国际互认绿色氢基产品绿色认证体系;二是设立绿色氢基能源产品绿色认证服务平台,借助数字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我国氢基能源开展技术参数测试、碳排放核算、认证过程服务及有关认证证书发放等服务;三是提供全球氢能能源绿色认证和咨询服务,推动我国绿色认证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为国际供需双方提供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咨询、低碳能源咨询等优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并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参与相关交易。
全球氢基能源绿色认证中心建设将有效推动我国绿色认证标准“走出去”,显著提高我国在氢基能源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保障实现稳健绿色氢基能源的国际贸易。
结语
在全球寻求清洁、可持续的替代能源背景下,绿色氢基能源凭借其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特征,是能源变革的重要推手,是未来全球能源的重要品类。
展望中国和全球的共同未来,构建全球绿色氢能中心是顺应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趋势、推动自身能源转型和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布局。中国在全球绿色氢能中心的领航,是中国贡献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不仅对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将对全球绿色氢能产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