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这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1月18日,我服务十年的企业成功上市。

我作为陪伴和见证这一切发生的人,是时候做出一个决断,去实现我自己的梦想了——写一本书,纪念我、我的伙伴、我的事业平台筚路蓝缕、砥砺成长的十年。

静水流深,玉汝于成。

梦想的种子一旦种下,便无法割舍。我开始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用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行为与思想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已有120万字。

①有每天早晨上班先到单位清空大脑的独立思考。

②有每次重要通知文书发布前的推敲与斟酌。

③有各种会议、谈判、交流的场景纪要。

④也有梦醒时分的灯下奋笔疾书。

⑤更有出差旅途中的思绪飞扬。

能力、心智、信念汇成一股股心流,向着目标的方向奔涌,融合、碰撞、颠覆、解构,最终重塑。

我本以为完全做好了准备,提笔时,却重若千钧,总觉得结构越来越庞大,想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多,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从人力资源的专业,从日常管理的心得,抑或初心梦想?

写书这件事,不能纠结,不能将就,于是我果断搁笔,以待“东风”。

近些年,在给企业做咨询时,一些客户知道我正在写书,都表示很期待,在向他们征询成书意见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们都提到了一个相同的点: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就好。写下经历中的说法、做法、想法,这其中蕴含的思想火花和实践真知才是最鲜活、最具吸引力的。

这个建议让我很受启发,大道至简。我原先执着于自我表达,而只要跳出樊篱,尝试聆听一下客户的需求,就会发现事情反而好办了,毕竟10年经历,7年积累,120万字的日志是最丰富的素材库。

恰逢我在国外进行DBA答辩,难得一个半月的闲睱期,抽离纷繁俗务,厘清思绪,归整素材,成书这件事倒有了颇大的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基本架构思路

从我的亲身实践出发,本书概括为三部分,一句话。

我,带领我的团队,去开展我们的工作。

本书以我个人十年历程为“点”,以团队伴随企业发展的成长为“线”,以从聚焦专业到辐射业务场景的转化提升为“面”,形成点、线、面逐层推进的实战全景图。这其中既有对专业的理解,又有对管理的认知,更有彼时彼景不为人知的辛劳体悟。本书叙述力求直来直去、深入浅出,不掉书袋。

【我】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每个人都有一条身体力行的穿越之路;

每个人都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人力资源。

平凡也好,不凡也罢,

我自有一条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这本书是对这条轨迹的总结、提炼及归纳。

有些东西对于有些人哪怕有一点用,我想这就够了。我一直秉承这样的态度。

【我的团队】

我的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革新。其间每一个成员一起成长、一起蜕变,最终成长为“人专业、事规范”的职业化团队。

这早已不是一个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无论是管理还是生活,都需要一个好的团队。无论是助手、左膀右臂,还是班底、合伙人,要想事业发展壮大都需要过硬的团队。打造一个好的职业化团队,是管理者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工作】

我们的工作包括专业与业务。

专业工作包括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和大家所在部门的职能。

业务工作包括企业全体员工和企业的所有客户。

不管是为全体员工服务,还是代表组织协调监督,其核心思想都是“事情有人做,人有事情做”!

到底如何开展我们的工作?

站在自己的立场,或是站在团队的角度,工作的效果则完全不一样。

为了更好地工作,为了更大的目标,为了上下同欲、江河入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我们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这本书的内容与价值

这本书是一气呵成的,汇聚点滴,水到渠成。本书共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我自己的经历,包括职业选择、专业对口、职业生涯规划、“十分成长”模型、简历总结。

第二部分讲述我们的团队,包括对行政、文化、管理、人力、团队等领域的理解。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解读部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人力资源的演变价值、人力资源公司的产品、人力资源从业者六大模块的理论与实践,都偏向实效、实用、实战。

第三部分讲述我们的工作,包括做成、说透、攻心为上的总体设计,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九年人力规划。

第四部分收集了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点、焦点、难点工作。这本书的每个章节、每篇文章、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单独阅读和使用,无须担心前后连贯性。

人们可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不同偏好,从中发现可供参考的内容。

我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是站在实战角度出发的,与理论专家不一样,我希望架起理论与实践间的桥梁,让两者实现价值转化。

人是第一要素、第一生产力,这本书从一个上市公司人力资源VP的角度,剖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过程,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企业老总都可以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