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国土面积仅3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可达340人/平方公里,已经超过了全球的7.5倍。相比之下,我国人口密度约为147人/平方公里,还不到其一半。虽然日本人口密度已经远超我国,但在日本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往往能看到主人公居住在温馨的独栋住宅,令人称羡。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日本“一户建”的风靡呢?

小而精致的空间布局

其实,与想象中的截然不同,日本的独栋住宅大多并非有钱人住的,相反有钱人往往住在城市的公寓楼中,这与独栋住宅的面积大小脱不了关系。

虽然“一户建”的独立性和私密性令人心生向往,但其实实际的房屋面积可能会导致居住感受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舒适。

在东京市中心,普通一家三口的家庭住宅可能仅有60-100平方米,这种大小在国内也仅仅等同于一套普通商品房。如果是在相对来说偏远一点的地方,一套房子的占地面积大概在一百到三百平米之间,相比市内宽敞一些,但也没有达到很多人心中所谓的“别墅”的标准。

而相对欧美的地广人稀,每个家庭都可以有一个独立的小庭院来说,日本的“一户建”则并不一定拥有独立小院。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户建” 的房型能在日本大面积存在——日本国土面积不大,但是独栋住宅的面积更是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这种住宅也没有一毫一毫浪费的空间。它不仅可以拥有独立的停车位,还有干湿分离的洗漱台、入户的隔断、物尽其用的收纳空间.....精致的空间设计也和影视作品中他们精致温馨的生活息息相关。

城市住房问题压力激增

日本的人口压力同国内一样,集中在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和所有国内一线城市一样,,有钱人选择住在高档的公寓,交得起天价管理费;而年轻人为了事业和学业,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蜗居”。

截至2023年12月,东京的人口约为1410万人,这意味着东京都内容纳了全日本的1/10的人口,城市压力可见一斑。

而日本农业的衰退、农村资源的匮乏也导致其乡村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一家一户、一人一室”的口号,促进了许多地区“一户建”的建成。然而现今人口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乡村和三、四线城市几百万套这种独栋住宅无人居住。

为了将人口重新引入农村城镇,缓解城市中的住房压力,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居民到边远山区生活的措施。其中,甚至还包括提供免费的房屋和土地,以此吸引外来人口,特别是年轻人。

也就是说只要符合居住政策,譬如年龄要求和居住时长限制,你就可以免费得到房屋,甚至还有住房补贴,这也成为了“一户建”在那些工作压力较小、对基建设施要求不高的人群中大受欢迎的原因。

频繁的自然灾害侵扰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传统的高楼大厦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很可能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可以说,日本频繁的地震灾害极大程度限制了建筑的设计。

此时,低矮的独栋住宅就成为了合适的选择。大多数这样的房屋主体由木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具备优良的抗震能力,可以保证房屋的稳定性,使其“坏而不倒”,从而保证居住者的人身安全。

在3·11东日本大地震中,就有被涌来的海啸浪潮推走但其结构却依旧完整无损的“一户建”先例。

同时,这种房屋的搭建十分迅速,在一个月的地基搭建以后,木结构的搭建往往只需要一周的工期,这不仅使得人们的居住更为便捷,也极利于日本在大小地震、海啸后的灾后重建和恢复。

独特的文化体系

形成“一户建”这种特有的住宅模式,除了社会变化、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也离不开日本传统文化和观念的熏陶。

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相当重视。为了保护城市景观,日本政府曾专门制定法规限制建筑高度。京都政府2007年出台的规定将建筑物的最高高度限制为31米,导致高层公寓楼、写字楼无法修筑,这也极大地导致了“一户建”的发展。

而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家庭”的概念也十分重要。独立的家庭是日本社会中的基本单位,传统的日本家庭更倾向于拥有自己的房屋。独栋的“一户建”房屋则提供了很好的私密性和家庭氛围,作为家庭生活的载体,承载着一系列的日常活动。

此外,日本的土地与国内不同,为私有资产。这样的房屋既可以留给后代,也可以做“家庭旅馆”。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房屋进行建造,更容易融入自己喜爱的建筑风格和美学思考。这也是日本文化和家庭传统的一种延续。

由此见得,日本能发展起来这样一种居住模式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作为一个人口过亿的发达国家,“一户建”带给居民温馨与私密的同时,也反映了严重的老龄化和乡村人口紧缺的社会问题。

如今,随着城乡发展建设的开展,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也愈发具有挑战性,而日本“一户建”的风靡和背后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如何取其精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是我们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