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殷墟遗址

位置:中国河南省安阳市西北

年代: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

点评: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

“龙骨”泄露天机

1899年的一天,清光绪朝国子监祭酒(清代最高学官)王懿荣突发疟疾。生病就得吃药,在他要喝的中药中,“陈年龟甲”(也称作龙骨)是必备的药引。王懿荣正要将龟甲碾碎放入药中时,突然发现“龙骨”上面刻有类似篆文的东西,而且那绝不是天生的纹路。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花纹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耐人寻味。 王懿荣急忙赶至药铺,出“高价”将所有的“龙骨”都收购了。

王懿荣本身是一位金石家,对钟鼎、籀、篆等文字颇有造诣。对“龙骨”反复研究后,王懿荣断定,所谓“龙骨”,有的是龟甲,有的是牛肩胛骨,“龙骨”上的符号则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后来,他把“龙骨”称为甲骨,甲骨上的符号则称作“甲骨文”。

经过不断努力,王懿荣收集到上千块甲骨。可他还没来得及仔细整理,八国联军就侵占了北京,王懿荣不甘国辱投井殉难。他死后,其子孙难承父业,便将甲骨卖给了刘鹗。刘鹗不仅是《老残游记》的作者,而且对古文字很有研究。1903年,刘鹗将他收藏的甲骨精选一千多件拓印成书,取名《铁云藏龟》。《铁云藏龟》是世界上第一本著录甲骨文的著作,它的出版使3000年前我国最古老的象形字得以面世,轰动了中外。

遗憾的是,刘鹗并没有探本求源。后来,著名国学家罗振玉着手研究甲骨文,并试图揭开“龙骨”来源之谜。1915年,罗振玉几经周折,终于访到了“龙骨”的起源地河南安阳小屯。

对于中国考古学界来说,192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1928年在西方现代科技影响下成的“中央研究院”下设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期年任首任所长。傅斯年一直非常关注殷墟甲骨文,这年8月,他委派董作宾前往安阳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后,董作宾发现殷墟遗址的发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支持下,1928年10月7日正式对殷墟进行发掘,这不仅拉开了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也奏响了我国科学考古的乐章。

殷墟是一座文化宝库, 它不断为人们带来惊喜。武官村大墓、妇好墓、 郭家庄160号墓等遗址相继出土了一件件国宝。7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共发现了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50多座、王陵大墓12座、贵族平民墓葬数千座、祭托坑1000座、手工业作坊5处、车马坑30多座,以及大批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所有这些,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古代社会形象。殷墟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

“青铜之王”现世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当地质朴的村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有不少人私下里寻起宝来。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寻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察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东西是在吴培文家的地里发现的,按照里的规矩,如果真挖出了宝物,那么吴培文就有一半的股份。深夜,吴培文找来七八个村民开始了挖掘工作。五小时后,村民们挖好了一个大坑。吴培文来到坑底,拨开泥土,看到一截圆柱形器物,并且器物上有精美的纹饰。就在这时,村子里传来了鸡叫声。天亮之前不把东西挖出来,就很可能被日本鬼子发现。他们决定第二天夜里再来挖。第二天夜里,大家加快动作,坑一点点深了下去,一个巨大的青铜器露出了全貌。这个巨大的青铜方鼎倾斜着挤靠在泥土之中,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扫荡,村民们担心大鼎被日寇掠走,便约好将大鼎重新掩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被挖掘出来。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被转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解放后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大方鼎被运到北京。

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辉煌灿烂的殷墟文明

以都城建设、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商都殷墟文化遗址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殷墟宫殿宗庙区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东北,西距小屯村约200余米。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50米,总面积达71.5公顷,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

1976年在宫殿宗庙区附近(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发现的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墓葬。它的发现为研究殷代文化、艺术、礼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探讨商代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相传妇好善于带兵,武艺高强,后来成为商王军队的统帅,驰骋疆场,先后西征羌方,东征印方,北征土方,征战20余个方国,立下赫赫战功。妇好死后,商王武丁破例在王宫旁为她建墓,并陪葬大量珍宝,还修了享堂,四时享祭。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窑穴遗迹。自19世纪末发现甲骨文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震惊了世界。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王室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档案库”和“百科全书”。

后冈遗址是殷墟的重要遗址,1934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文化的三叠层遗迹,解决了三者的年代顺序问题,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后冈遗址的殷商文化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一脉相承,是探索商代文明乃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

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殷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殷墟考古仍不断有惊世发现。辉煌而又独具东方色彩的殷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正是由于如此重要的意义,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来源:《中国文明考古》(刘永升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