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始玩美食的时候,上海不乏只对“小圈子”(或者美言为“会员”)开放的私宴,但很少有对普通大众开放的社会餐厅预约无门,或者需要“抢位”的。不过,随着餐饮业的发展以及疫情影响,上海渐渐出现难以预约的社会餐厅,一个从日本餐饮业传来的名词“预约困难店”在上海也有多家。这些餐厅要么预约渠道不明,排队动辄几个月甚至以年计,要么可以在公开渠道抢位,但难度堪比热门演唱会抢票,明明位子也不少却“秒没”让人捶胸顿足。

最近访问了几家上海的“预约困难店”,当被同好问起时,总是“这些店到底好吃吗?”而我感受,对“预约困难店”来说,好吃与否真只是一部分。我准备就每家店的现象引申到思索罗列如下,供各位参考:

1.

>>>Table4<<<

当张天炀开业Counter8的时候,恐怕他自己也不会想到C8会有堪比天吉的话题度,C8热度尚未减去,张天炀及合伙人的新项目,烧肉店Table4又进入试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8有8个位子,顾名思义Table4只有4张桌子,4张桌子分别位于4间包间内,各能容纳4、4、8、10人,这种全包间的烧肉店模式在日本本土以外鲜见,T4全套餐制,可追加料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日菜单

甲鱼牛肉高汤

鱼子酱 白虾 赤身手卷

牛大腹肉刺身

旬菜6种

极上盐烤厚切牛舌

横膈膜盐烤

韩式生菜色拉 白芝麻盐

牛肉汉堡

西冷寿喜烧

水泡菜

微辣牛肋骨

冬笋鲍鱼配牛肉塔塔炊饭

用简单几段话来概括对T4的感受:

——从人均来看,T4套餐量不大。如果抱着吃肉吃爽的心情来T4可能会失望。

——因为进货渠道原因,肉品种不多但品质很高。中国的日式烧肉店没有日本烧肉店那种进枝肉后自己商品化的条件,故走得都是精品化烧肉路线。

——调味很有水准,肉的预处理和酱汁的调配见功夫。

——厨师为福冈人,对韩式烤肉非常熟悉,料理中有非常明显的韩餐元素。

——烧肉过程均由厨师负责,张天炀在各包间窜场调理并与客人social,目前状态下的T4和刚开业时的C8一样,为事实上“介绍制”餐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Nabi<<<

曾经上海最难预约的餐厅「Jeju」结束经营后,原先团队各自开店,其中主厨Tom另觅投资人开业现代韩餐Nabi。虽然Nabi不走「Jeju」那样变态的公众号抢位路线,但小程序预订位子“秒没”也让食客伤透脑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abi」店采用U型chef table样式,开放式厨房,布置为原先「Jeju」的放大版,类似我在首尔访问过的,曾被称为“首尔泰安门”的「SOIGN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日菜单

韩式脆片|韩国传统酱

粥|海胆 鱼子酱 海胆 喉黑

凉拌菜|鰤鱼 大酱

汤|牛骨 牛排骨肉 蘑菇

面食|秋刀鱼干 土豆面片

蒸菜|雪蟹 鸡蛋

炖菜|金线鱼 萝卜

烤物|鸭胸肉 辣椒酱

饭|鲅鱼 红扇贝

汤|生蚝

甜点|红薯

茶点|茶 咖啡

同样用简单几段话来概括对Nabi的感受:

——Nabi套餐菜式较多,分量较大。

——菜式设计、调味总体水平与访问「Jeju」时相仿,考虑到韩餐与中餐、西餐、日餐相比较,在国人用餐适口度上的差距(即就一般人的口味而言,韩餐精致化可提升度有限),Nabi的“好吃“程度与其预约困难程度并非完全匹配。

——Tom带领下的团队形象好、服务佳,与客人互动得体,给食客很好的用餐体验。

——店内环境社交性强,同时针对客群社交需要设计彩蛋环节,虽并无太大新意,但拉满食客的情绪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Namu<<<

Namu与Nabi同出「Jeju」,主理人Shin在「Jeju」的身份为店长,与Nabi走高级韩餐路线不同,Namu为卡座小酒馆风,早于Nabi向公众营业,也更早迎来食客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日菜单

蒸豆腐鸡蛋

海胆芝士片 蛤仔萨尔萨 虾仁炸丸

海草鲷鱼撒拉

熟拌章鱼

泡菜饺子

火辣鸡

包猪肉

煎西冷

黄豆粉制提拉米苏

也用简单几段话概括对Namu的感受:

——Namu套餐菜式较多,但限于价格,分量总体不大,成年人要吃饱的话恐怕需要追加菜式。

——菜式设计、调味总体水平明显低于「Jeju」,不如Nabi,简单而言,不太“好吃”,唯一“好吃”的是追加的“拉面”。

——Shin应该是使尽浑身解数与客人social,提供情绪体验,但限于店内结构和本人社交属性能级,社交互动性不如前两家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简单梳理3家预约困难店的用餐感受可以发现,这些店的“好吃程度”各有区别,形成预约苦难的原因相似却又有不同,对此,我的思考如下:

思考一:“情绪价值”是三家餐厅核心竞争力

我曾在日前评论「鸟金」上海的文章中一再强调,菜品和服务水平是餐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这一观点我并未改变。但是,回溯预约困难店的菜品质量,3家店的水平有高有低但又为何都能火爆,我认为,若要总结归纳,在这3家店之间,“情绪价值”一定程度上替代“好吃与否”而能成为了餐厅的核心竞争力。

思考二:“情绪价值”的来源还是“以人为本”

之所以说“以人为本”,我有2个观点:

1.餐厅核心人物的社交性是基础。这里的社交性不是指食客之间的社交性,而是指餐厅与食客之间的正面互动。你很难想象,如果T4没有张天炀、Nabi没有Tom、Nabi没有Shin,这3家餐厅的号召力是否还能维持在现有水平。就3家店店内结构来看,最适合社交的是Nabi、Namu次之,T4全包间最不适合餐厅与食客交流。但张天炀以过去几年积累的人脉和人设,生生将T4的氛围做到极致,而明明还很小酒馆风的Namu氛围,因Shin虽是店长出身,但本人社交性还是差点意思,气氛就不如前两家。

2.餐厅围绕客人需求输出体验是方法。而这些输出又有起跑和途中跑之分:

起跑——上述3家预约困难店的消费对象绝大多数为年轻人,就餐场合主要为约会、友人聚会,商务场合不多,家庭聚餐罕见。对此消费场景,能预约到位子对预约者来说本身就是极大的“情绪价值”,在此基础上,餐厅等于还没上菜,就已胜了一手。

途中跑——即围绕客群的需要做强体验。一般食客:仪式感、外场服务者的水平甚至颜值都是重要考量。对约会食客:将女生哄开心就是最重要的事了。对友人食客:一张不需要P照的快乐留影恐怕能感动很久。总之一句话,一切措施,一切细节都是“让客人记住今晚,而且今晚一定要是快乐的。”

思考三:但“情绪价值”仍将不进则退

但是不是做到“情绪价值”后就能躺赢到人类灭绝、地球毁灭?那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曾经的预约困难店最后褪去光环,泯然众人的例子在上海也不少。究其原因,固然有前几年社会相对封闭,消费内循环等疫情所带来红利已经丧失的因素,但餐厅在菜品、服务,甚至原先擅长的社交领域出现滑坡才是根本原因。餐饮业和谈恋爱一样,是世界上最能领会何为“喜新厌旧”、“相处疲劳“的领域,不进则退,手捏火种并不会得到长明,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提灯前行,点亮路上的盏盏灯,才会始终将成功握在手中。

附上上次做的知乎Live的链接

《如何在日本体验米其林餐厅》

依旧可以进入听我的演讲内容

https://www.zhihu.com/lives/76155128042124083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