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220)

死于空难的国军中将——王君培

王君培(1899-1946),别号宁华,吉林长春人。1922年吉林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县立高等小学教员。后入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科肄业,不久转入北京戏剧专门学校(蒲伯英创办,鲁迅任校董),后入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蔡元培等人创办,鲁迅曾在此任教)学习。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后历任东征军总政治部宣传队长、军校教导团营党代表,参加了东征。

1925年参加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并且是军校"血花剧社"领导人之一。1926年初任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部政治教官,据说王君培是黄埔毕业生中担任军校政治教官的第一人。

1926年5月,血花剧社进行改组,王君培任剧社执行委员。同年秋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副官、代理副官长。

1927年春,原孙传芳手下陈调元部归附蒋介石后,在浦口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陈调元任第三十七军军长兼北路军总指挥,蒋介石调派大批嫡系到该部工作。5月,王君培被任命为北路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吴醒亚)前方工作团总团长。同年7月任第三十七军政训处(主任吴醒亚)上校秘书,并兼任第三十七军特别党部筹备委员,该军政训处特别党部组长。1928年随军进驻北京,同年7月兼任该军特别党部指导委员会委员。

1929年1月陈调元调任山东省主席,部队随调山东,王君培任由原三十七军缩编后的第四十六师政训处主任,驻潍县。不久,因王君培与石友三同为吉林老乡,蒋介石为拉拢石友三,派王君培又兼任了驻德州的石友三部原第十三路军缩编而成的第二十四师政训处主任。同年5月调任辽宁省党部指导委员会委员。

1932年后任军委会北平分会秘书处副处长,军官教育团总教官。

1933年任江西"剿共"第一路军总指挥部少将参谋处长,赣州警备副司令,军政部第二厅少将组长。

1935年,石友三被宋哲元委任为冀北保安司令,组织冀北保安总队,王君培再次被蒋介石派到石友三部,任参谋处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北平的一些东北籍军政文官和爱国人士,以原图存社为基础成立图存学会,响应和支持西安事变,王君培是主要成员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吉星文部撤离卢沟桥,王君培随冀北保安总队接防驻守,至于王君培什么时候离开石友三部的,具体时间不详,但石友三后来勾结日寇的一些情况,蒋介石知道的一清二楚,这里面应该有做为安插在石友三身边的老蒋亲信,王君培的一份功劳。

王君培回到重庆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1月,王君培任“反侵略中国分会”辽吉黑热四省支会常务理事。同年入陆大特别班第五期学习。

1942年7月,陆大毕业后,任驻界首的沙河警备(司令李铣)副司令,1944年,接任沙河警备司令,同时兼任国立第二十一中学第一分校(后改为私立界首中学)校长。当时的界首,号称“小上海”,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汤恩伯,以及许多的党政机关和部队均驻扎在此地。

1945年,调任由原东北军组成的第十二军(军长霍守义)副军长,抗战胜利后,调防济南,隶属于徐州绥靖公署第二绥靖区。

许多的介绍文章抄来抄去,都说王君培是1946年秋与人民解放军作战负重伤而亡,却只字不提是哪次战役中负伤的。

为了还原历史真相,笔者查询了大量的民国史料发现,真实的情况是,1946年7月12日,王君培乘坐中央航空公司沪平线C-46型第15号客机时在济南机场失事,王君培因心脏严重受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

其结果和同年飞机失事的戴笠一样,戴笠被追赠为陆军中将,王君培同年10月10日也是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陆军中将。只是戴笠的飞机失事世人皆知,而王君培的那次空难知名度不够罢了,但历史记载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