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自先(前左二)给游客介绍古迹。 (河北日报资料片)
4月,张垣大地迎来春季旅游热潮。
连日来,四方游客沉醉在塞外坝上风情中,流连于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沉浸在元中都博物馆内。“这段时间以来,每当游客问起元中都发现者,我就充满无限缅怀之情。”4月9日,元中都遗址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郝桂荣说。
“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而揭开这浩瀚历史一角的,是一位名叫尹自先的“草根学者”。在张北,尹自先是当地老百姓眼中的历史文化“活地图”。
“这是我父亲的书桌。即使在病中,他也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研究,总习惯性地坐在这张椅子上、趴在书桌旁,写啊写啊……”4月9日,记者走进张北县龙腾小区尹自先老人的小卧室内。卧室书柜里摆满了历史文化类书籍,很多泛黄的书页上满是勾画的红色笔迹,书中还夹着许多写有注解的纸签。书桌旁边放着一个输液架。“父亲后来身体越来越差,经常一边输着液,一边翻阅资料。”老人的儿子尹克维含泪说,自去年12月7日老人去世后,小区内的这间卧室基本保留着原状,留下无限思念。
笔、纸、史书、县志……依稀间,记者耳畔仿佛再次回荡起老人那缓慢而带有浓重方言的声音。他是一位经历传奇的老人,他是一位地方历史文化学者,但是他严谨辨析、炽热求真、务实探索的治学之风,让每一位认识他的人和许多业内人士都暗自赞叹、由衷敬佩。
元中都遗址。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河北日报资料片)
20世纪70年代,张北县油娄沟中学民办教师尹自先,爱看文史书籍,喜欢四处探访文物古迹。一次闲聊中,房东孙大爷提到馒头营乡的“白城子”,激发起尹自先的兴趣。1980年夏,已在张北一中担任语文教师的尹自先又想起“白城子”,于是骑上自行车,走进茫茫原野。
那是他第一次站在那片历史的废墟前。地面上残留的四五米高的城垣,城址深处有一个高出地面两米多的硕大平台。长满野草的高台上,残存着数个磨扇大的柱基石和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残体,以及琉璃瓦和饰以彩色花纹的滴水檐残片……
当时,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西南这处俗称“白城子”的废墟,尚立有“北羊城”标志,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准备申报省级文保。尹自先抚摸着刚拣到的金丝楠木片,不由得心生疑惑:“北羊城是牲畜交易场所,咋会这样气势磅礴?建筑构件咋能这么高级?”
此后,尹自先多次探访这处废墟,并通过不断翻阅《口北三厅志》《察哈尔省通志》《辽史》《金史》等资料,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白城子,难道是湮没在历史风尘的元中都?
1982年初,尹自先撰写了《元代中都白城子》一文,发表在当年2月22日《张家口日报》第四版“地方志”栏目中。为了进一步弄清元代都城建制及其沿革,他还骑着自行车亲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的元上都遗址探访。“沿途整8天,我就像一个流浪汉。最后,在牧民帮助下,总算寻找到元上都遗迹。”尹自先曾告诉记者,通过他亲眼所见亲手触摸,他笃定了白城子就是元中都的猜想。
1987年夏,尹自先被调往张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任《张北县志》主编。其间,他写出颇具分量的文章《白城子说》。该文发表在1987年《河北地方志》第二期,后又收录于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北县志》。这篇文章主要对白城子(沙城)和北羊城之辨析、北羊城方位探析以及元中都兴废沿革等层面,进行了一次考证,可视为数年来探究辨析的一次“总结”。
“为元中都遗址正名,促进其保护、研究、利用——尹先生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4月9日,河北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现任元中都遗址考古发掘领队黄信说,从尹自先对元中都遗址的执著追寻,再到省级文物工作者的调查参与,直至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社会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了20世纪末对元中都遗址的确认及元中都考古的真正到来。而元中都遗址,不仅成为河北省在坝上开展的首个都城考古,也是河北省首个正式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2年考古发掘中,元中都遗址出土的龙纹滴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持续多年的考古发掘中,尹自先常去现场探访,和许多考古工作者等业内人士成为好友。退休后,他也没闲着。“张北县筹建元中都博物馆,尹先生对布展工作给予了悉心指导,从文物摆放到文字介绍等,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为此忙活了好几年。之后,他时常担任讲解,向游客们热情讲述张北历史和元中都故事,还定期给讲解员进行培训,确保讲解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郝桂荣回忆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发现元中都,很偶然。我只是一个试图廓清这团历史迷雾的当地人而已。没有尹自先,也会有别人——这是我国文化复兴的时代使然。”尹自先曾谦虚地说自己是“机缘巧合、兴趣所致、半路出家”。四十多年来,他痴迷于探索历史文化的知识海洋,陆续发表研究坝上历史文化相关论文20余篇,主要有《坝上牧业考略》《元代黑谷路初探》《元代察罕脑儿行宫及明安驿故址辨》等文章,近年又编纂了四卷本《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始终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光和热。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张垣大地上,那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期待新发现、新认知。
尹自先在元中都遗址介绍古迹。(河北日报资料片)
“再有个把月,土层解冻,今年元中都遗址的考古发掘就能启动了。原打算届时拜访老先生,向他进一步请教,可惜天人永隔。”黄信告诉记者,作为一位热爱历史文化研究的民间学者,尹自先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地自发考察和研究元中都等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能够引导普通民众从自身做起,热爱身边的文化遗产,共同担当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我是个历史迷,经常缠着尹老先生讲元中都故事。老人常说,张家口资源丰厚,需要我们不懈地探索发掘。”张北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尹自先的学生吴金岭告诉记者,他跟随尹自先在张北县及周边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对老人的严谨印象深刻。比如,老人经常为了探寻一处古迹走访几十个村庄,并结合民俗、交通等诸多要素认真求证,既注重实证调查和资料分析,也还善于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吴金岭说,他和地方历史文化爱好者将依托张北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和张北文史微信群等平台,汇聚民间历史文化研究群体力量,继续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尹老师生前还没有完成的一些研究项目,完成他生前没有完成的研究课题。同时,立足岗位,积极为学生们宣传本地历史文化。希望地方政府能充分调动乡贤文化人士的积极性,共同把张家口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招牌叫响。
“别人的爸爸外出,带回来的是好吃的、好玩的,可他自行车后架上总是带回来碎砖瓦片。”尹克维抚摸着父亲留下的历史文化书籍,含泪说:“以前我不明白,现在我理解了,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普通人行动起来。”(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郭晓通 刘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