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迎来一场激烈的竞争风暴。

年初,比亚迪旗下秦PLUS为先锋,以7.98万元起价强势冲击市场,紧接着,现代和长安分别推出了7.58万元的伊兰特和7.39万元的启源,将价格战推向高潮。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消费需求日益多元,中国新能源汽车,亦即智能网联汽车,已经从初期的探索与试验阶段,进入了贴身肉搏的下半场。

1、新能源汽车“百城大战”

近日,各地陆续公布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根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预测深圳2023年全年产量约为178.6万辆,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名上海128.68万辆,增速放缓。而去年位居第一的西安产量降至98.38万辆,不到百万。

新能源汽车的“百城大战”,最近三年已经三度易主,2021年、2022年的“新能源第一城”分别为上海、西安。除此之外,合肥、长沙、广州、柳州等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表现突出。未来数年,更多城市有望跻身新能源汽车产量"百万+"行列,成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新型"汽车城市"。

万亿赛道,无尽想象空间,这场混战中,市场规律虽难捉摸,但竞争核心却逐渐显现:智能驾驶成为了2024年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各家企业纷纷亮剑,以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为武器,争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制高点。

在江苏常州,理想汽车以当地资源为底气,正凭借30万元以下的L6车型全力冲击月销3万辆的目标;在深圳,华为问界M7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改款升级,以支撑华为智选车年销售60万辆;在上海,“国产”特斯拉Model Y也在积极换新,维护其在中国市场领先地位;而在北京,刚刚发布的小米汽车SU7一经上市即引爆市场,激发消费者和整个汽车行业的强烈反响。

这场规模空前的新旧势力大战让车企倍感焦虑,使得整个汽车市场充满了硝烟。那么,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状况、产业布局究竟如何?为什么现在深圳遥遥领先,未来又是谁可以笑到最后?

2、上万家相关企业,广东独占鳌头

在“企知道”平台查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报告结果显示:

2022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惊人的700万辆,2023年市场规模近9000亿元,2019-2023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年均复合增速超50%,保有量突破2亿辆,车联网渗透率达60%,预计2026年达80%。

数据来源:企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企知道

这一成绩的取得,彰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大实力,也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装机量和出口量均实现了高速增长,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开始大力度推行动力电池的降本策略。宁德时代在向车企普及标配2.2C充电倍率的磷酸铁锂电芯,并且“加量不加价”,而比亚迪也在动用非生产采购环节,以继续压低电池成本。

来源:宁德时代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宁德时代官网

从全球范围来看: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以33%的份额遥遥领先,美国和欧洲紧随其后,这三个地区占全球网联汽车销量的75%以上。

不过,中国全球网联汽车与老牌车企之间仍有差距,在品牌拓展方面仍有进步空间。细化到品牌,2022年大众以11.7%的占比位居榜首,其次是丰田、通用,前五名汽车集团占联网汽车销量的近一半,特斯拉首次进入前十榜单。

全球网联汽车品牌占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网联汽车品牌占比

另从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布局来看:

中国目前聚集了26380家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其中包含7322家高新技术企业,3051家专精特新企业,225家上市企业。该产业的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其中广东省的产业相关企业最多,达到7557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布局

以比亚迪,华为汽车,小鹏汽车为例,广东省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培养了非常多智能网联汽车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技术突破与应用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

3、深圳暂时领跑,与北京必有一战?

企知道发现,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是中国(112397件)、日本(85074件)和美国(73940件),与全球专利申请趋势不同,相比于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申请数量在2019年出现拐点,中国专利申请稳步提升,并于2022年达到高峰。

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申请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申请数量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申请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申请数量

而在中国内部,以广东省1.35万件和北京市1.3万件的专利申请数量遥遥领先。难道在未来,深圳和北京必有一战?

智能网联汽车中国专利数据分布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能网联汽车中国专利数据分布图

参照广东的比亚迪以及最近火爆的北京小米,体现出这两个地区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尤为突出。这些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汽车产业基础密切相关。

作为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第一位的深圳,也是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在网联汽车领域的发展尤为迅猛。

深圳拥有得天独厚的创新环境,汇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深圳的产业链完善,为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华为的芯片设计,到宁德时代的电池支持,深圳在整车生产、系统集成上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这使得深圳的网联汽车企业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能够高效协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4、地方政策比拼

近年来,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工信部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提出:

要加强智能网联技术攻关,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达到50%,到2030年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超过70%。基于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优化汽车供应链、推动智能交通发展等,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知道留意到,从国家级到区级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的扶持性政策出台数据来看,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20年至2022年,各级政策出台数量逐年增长,显示出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持续关注和加大扶持力度的趋势。

数据来源:企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企知道

可以看到,在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在全国排名前10的省份中,广东省的扶持性政策数量最多,达到8384个,远超其他省份。

广东省有非常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建树的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等。这就是在中国智联汽车混战进入下半场后,广东遥遥领先的原因。

数据来源:企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企知道

5、“第一城”竞争力关键

根据企知道分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发展有几个明显特点:

首先,这个产业链里有很多在汽车技术方面很有影响力、投入很多研发的大企业,比如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它们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检验认证和技术研究方面扮演了超级重要的角色。头部企业对产业链带动的作用很大。

其次,跨界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汽车供应链正在向网状生态转变,这些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智联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车企的组织整体性和对产业链的掌控度将决定车企市场推进节奏的关键,现如今,各大车企都在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推出新产品,想要抢占市场份额。企业不仅要关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还得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

现在,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对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得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中国智联汽车混战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全国几十上百个城市对于“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竞赛也愈演愈烈。对新老势力车企来说,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在这场竞争中,中国各个省份都在推出自己的扶持新政,想尽办法,用本地政策与产业优势赋能企业,求得突破。

期待在未来,中国智联汽车产业能够取得更加亮眼的成就,引领全球汽车市场,从地级市的工厂跑上世界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