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潇常妈~

买菜时听到一位宝妈说自己的经历,她说,她的孩子很费妈,月子里还好,吃饱了睡,睡饱了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醒了就大哭,不去哄的话就一直哭。当然,她舍不得孩子哭,一般孩子哭了,只要自己听到就会跑到孩子身边,安慰孩子。

她的婆婆不以为然,说孩子哭了没有什么危险的话,不用着急去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特别盛行的“哭声免疫法”,就是孩子哭了不用着急去管,孩子哭累了就不哭了,通过忽视孩子哭闹的行为让孩子学会不哭的方法。如今“哭声免疫法”已经被证实其荒谬,没想到还有人去用。

孩子哭了,父母一定要去关注他们,尤其是0~3岁的孩子。

孩子哭了为什么要哄?

成人也会哭,是发泄情绪的方式。孩子的哭有时候是发泄情绪,更多的时候是寻求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岁的孩子,除了疾病和意外导致身体不舒服,哭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寻求帮助。拉了、尿了、饿了,通过哭声引起父母的关注,告诉父母自己有需求,然后得到帮助。

这个时候孩子哭了要及时出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要着急去抱起孩子,一边来到孩子身边一边轻声说说:“宝宝是饿了吗,妈妈来了,让妈妈来看看哟。”

先通过声音告诉宝宝我们在身边,这时候可能宝宝就不哭了。然后我们再检查孩子的尿片或者喂孩子,这样不至于孩子在专注于哭的时候,我们不声不响的抱起孩子时吓到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熟悉的声音、看到熟悉的面孔,孩子可能不哭了;换了尿片、喂饱孩子,孩子就不哭了。

我们一边和宝宝说话,一边给宝宝换尿片,我们一边给宝宝换衣服,一边申请的看着宝宝,宝宝的生理需求得到解决的同时,也得到了被抚摸、被安慰、被爱的感觉,心理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如此一来,宝宝建立起了良好的安全感,勇敢地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去学习新的技能。宝宝可以开心、健康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岁的孩子,哭的次数还是很多的,基本上可以说一言不合就流眼泪,因为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只有通过哭声来“表明”自己的意愿、情绪、需求。

这时候孩子哭了,我们也要及时的回应孩子。那就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孩子面前,拥抱孩子,用行为告诉孩子我们是爱他们的,然后再处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孩子磕碰到了,一边处理伤口一边安慰孩子;如果玩具坏了,可以和孩子一起修理;如果个哥哥姐姐之间有矛盾,可以让孩子们先冷静再解决问题,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感受到被爱,孩子们的内心才会变得强大,不自卑、不伤感。拥有爱的孩子才会分享爱,拥有共情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哭闹可能是寻求帮助,也可能是情绪发泄,不必刻意制止,更不要置之不理。当发现孩子是故意哭闹威胁的时候,可以适当让孩子发泄一些,只是不要丢下孩子一个人,可以在旁边关注。

用爱、用理解、共情能力回应孩子的哭闹,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平和。

哭了有人哄”和“哭了不哄”的孩子,长大后差别大,尤其这2方面

上面提到的“哭声免疫法”是约翰华生提出的,他按照自己的理论、方法教育自己的3个孩子,结果3个孩子都过得很惨,成年后换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杀的自杀,流亡的流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一个孩子哭了,家人不去过问,他们会学着不哭,久而久之不会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感情,那么,这个世界在孩子心里就是冷漠的。

这样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很好,长大了有一定的成就,心理世界也是空虚、贫瘠的,他们用各种方法去弥补治愈自己的同时,心理世界还是伤痕累累,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心理问题,比如睡眠障碍、抑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缺乏安全感、自卑、不自信

孩子哭闹,我们一方面解决孩子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在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并且从中得到安全感。这对孩子的健康心理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安全感,从婴儿时期就孩子慢慢建立。

拥有安全感的孩子,可以勇敢的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缺乏爱、不自信,还有的孩子会自卑,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做妈妈的时候,潇常妈妈也什么都不懂,后来看了一套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才“了解”了一些关于孩子们一些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岁左右的孩子为什么喜欢捡扔东西?那是他们在学习,看看什么东西发出什么声音,那也是孩子们建立自信的过程,为自己能够物体的位置感到自豪,这些行为的背后,不仅仅是孩子技能的学习,还隐藏着很多儿童心理学知识。

孩子们那些看上去怪怪的行为:口吐泡泡、吃手张口就咬人、反复扔东西、人来疯等等都是有原因的,只有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做出正确的措施,这套书中都有解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套书一共6本,包括儿童教育、情绪、行为、性格、社交、沟通等6大主题。最喜欢这套书的一点是,书中通过案例分析,告诉我们原因和解决方法,内容不枯燥且容易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真的不仅仅是我们以为的孩子,这套书不论你家是刚出生的小宝宝,还是上幼儿园的朋友,或者小学的学生,关于孩子的养育疑问、心理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有兴趣的家长点击下方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