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于2024年第一季度共读书22种,今特对这22种图书一一进行简评,所有评语仅代表个人浅见,图书顺序按出版早晚排列。
01、周天游编著:《秦汉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
本书是西北大学原秦汉史教授周天游编著的一部关于秦汉史研究书目的专著,“学术研究指南丛书”的一种。本书分为《绪论》《秦汉史研究概述》《秦汉史研究书目》《秦汉史论文索引》《中国秦汉史研究机构简介》等五个专题,是一部较为系统梳理20世纪开始至80年代末的秦汉史研究情况的目录学著作,相对于同系列的《先秦史研究概要》,本书因为成书更早数年(后记为87年落款),篇幅要少很多,仅有200余页,内容提要也较为简单,收录的简牍文献还比较早,涉及的观点意识形态也较重。整体而言价值一般,可作为学术史大体了解,并结合《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续编》《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三编》等著作阅读。
02、朱凤瀚、徐勇编著:《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本书是北大先秦史教授朱凤瀚、徐勇编著的一部关于先秦史研究书目的专著,“学术研究指南丛书”的一种。本书分为《绪论》《先秦史料之分类、概况与价值》《清代初年至1949年间的先秦史研究概述》《1949年以来与先秦历史有关的重要理论问题及先秦史专题研究概述》《1949年以来先秦断代研究概要》(上下)《1949年以来先秦区域文化与古国史研究》《诸子研究》《近年来外国学者之中国先秦史研究概览》等十个专题及附录《先秦史研究论著索引》,是一部系统梳理20世纪开始至90年代初之间的先秦史研究情况的目录学著作,700多页的篇幅使得本书内容相当厚重。尽管本书收录的论著均在三十多年前,但不少探讨的话题时至今日仍然尚未过时,是先秦史研究按图索骥的必备工具书,也可以简要浏览来了解学术史历程。
03、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二册),海南出版社,2003年。
本书是民国时期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主编的《古史辨》文集的第二册。在自序中,顾老针对第一册出版后的批判作出了回应,包括“没有结论”“没有系统”“没有建设”“书本上的材料不足为研究古史之用”等,还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实际上主要是战国秦汉的思想史与制度史。正文部分分为三编,上编有顾老《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宋王偃的绍述先德》等名篇值得细读,杨筠如《姜姓的民族和姜太公的故事》、姚名达《〈史记·田敬仲世家〉中邹忌的三段话》等篇章也很有价值;中编主要是关于孔子事迹与价值的讨论,包括顾老《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等,该组文章均可一读;下篇是其他作者的文章,其中张荫麟《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批评了顾老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周予同《顾著〈古史辨〉的读后感》则力挺顾老。
04、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本书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晖(晁福林博士)、西北文理学院贾俊侠教授关于先秦秦汉史料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概论》《古史传说时期》《殷商时代》《西周春秋时代》《战国秦朝时期》《两汉时期》等六章,其中王晖编著先秦秦史部分,基础是其“先秦史史料”课程讲义,贾俊侠编著汉史部分。全书介绍了先秦秦汉的史料与研究情况,以及后世记录先秦秦汉史的史料与研究情况,包括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三方面。整体而言比较系统全面,是研究先秦秦汉史的必备工具书。不过,作者还是急于想推翻过去对传世文献的一些质疑,故而会对出土文献的成书时间估计过早、文本价值估计过高,如其多次提到银雀山汉简能够证明孙武与孙膑为二人、《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为二书,缺乏对文本的具体分析。书末附有作者两篇论文,讲的也是先秦古籍断代问题。
05、云南省博物馆编:《滇国寻踪——青铜铸成的史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
本书是云南省博物馆编的的一部关于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文物的图册,“云南藏宝系列丛书”的一种。本书介绍了以青铜器为主的古滇国出土文物,每种文物在图片之外,还有尺寸大小、出土信息、文字解说等相关信息,也有一些细节图片。本书分为《史书上的滇国》《青铜器展开的画卷》《国家大事在祀与戎》《滇人的服饰与装束》《滇国的经济与生活》《建筑与生存环境》《音乐舞蹈及铜鼓》等几个单元,整体来说文物布局有些凌乱,图片也不太清晰,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标注文物的所属年代,而全书甚至没有出土墓葬所属年代的文字介绍。比较有特色的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滇王金印、诅盟场面贮贝器、战争场面贮贝器盖、金臂甲、刻纹铜臂甲、玉耳玦、鎏金双人盘舞铜扣饰、鎏金四人铃舞铜扣饰、立牛铜葫芦笙等。
06、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本书是复旦大学教授郭永秉一部关于上古史的论著,也是作者博士论文的修订,主要是由上博简《容成氏》《子羔》《唐虞之道》及荆门包山、江陵望山、江陵九店、新蔡葛陵、荆门郭店等战国楚简入手,重新研究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问题,分为《从楚竹书记载的尧舜传说考察尧舜在大一统帝王世系中地位的形成》《战国楚竹书中所见尧舜之前古帝王系统的初步研究》《出土文献中所见的楚先祖世系传说及其相关问题》三章。可以看出作者极力希望批判“古史辨”派,但考证实际上又处处建立在顾颉刚、童书业、杨宽等人基础上。另,根据清华简、安大简等新出土材料,本书关于楚先祖世系的内容需要重写。故与其大力倡议“走出疑古”,不如承认在沿袭“疑古”的道路上修正相关结论,才是研究的正确途径。总之,本书还是值得一读。
07、浙江省博物馆编:《越地范金》,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
本书是浙江省博物馆编写一部关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铜器的图册,“浙江省博物馆典藏大系”的一种。全书分为《铜器》和《铜镜》两大部分,一页介绍一至三件铜器,附有文物尺寸、来源信息和解释说明,图片整体都不太大,不过有铭文与细节图,文字说明也较详细。比较有特色的有西周麦方铜鼎、商卷头铜刀、商翘首铜刀、春秋吴王之子铜带钩、春秋铜鸠杖杖镦、春秋战国龙凤纹铜镇、春秋战国铜鱼钩、战国越王州勾错金铜剑等。书首有综述可以参考。
08、浙江省博物馆编:《史前双璧》,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
本书是浙江省博物馆编写一部关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原始社会文物的图册,“浙江省博物馆典藏大系”的一种。全书分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类型文化遗存》《马桥文化》,每页介绍一至三个文物,包括陶器、角器、骨器、牙器、玉器、石器、木器等,附有文物尺寸、来源信息和解释说明,图片整体都不太大,部分有线图和细节图。比较有特色的有猪纹陶钵、漆木碗、苇编、野猪獠牙饰件、玉琮、玉权杖瑁和镦、玉钺瑁、玉钺、玉带钩等。书首有综述可以参考。
09、苏州博物馆编著:《苏州博物馆藏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2009年。
本书是苏州博物馆编写的一部关于苏州博物馆藏文物的图册,“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系列丛书”的一种。本书以时代与遗址为顺序介绍出土文物,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的草鞋山遗址、光福虎山遗址、越城遗址、徐家湾遗址、吴江龙南村落遗址、梅偃遗址、独墅湖遗址;商周时期的虎丘东周墓、真山东周墓地等;汉魏六朝时期的天宝墩汉墓、六朝城墙墓葬等;唐宋时期的林屋洞遗址、宋胡献卿夫妇墓、宋孙四娘子墓等;元明时期的元张士诚母曹氏墓、明王锡爵墓;每个遗址篇头附有文字介绍,文物有较清晰的图片以及尺寸信息、文字简介,比较有趣的有战国青铜灯、玉印和铜印,汉代陶捧鸡男侍俑和陶捧盒男侍俑,唐代金龙和玉简,元代陶枇杷供器,明代黑绒冠和折扇等,遗憾的尚未出土比较可靠的春秋吴国青铜器。
10、临汾市博物馆编:《表里山河:临汾博物馆历史陈列》,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
本书是山西省临汾市博物馆编写的一部关于临汾博物馆的图册。全书按照陈列展览的布局分为远古足迹、最早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展厅的文字简介、陈列照片以及文物图片。本书更接近博物馆宣传图片,而不是文物图册,故文物图片不多;虽然有一些文字注释,但不少涉及铭文没有完整释文,可谓是一大缺陷。比较有特色的文物有铜三銎刀、“先”族铜罍和铜觚、铜鸟盉、铜跪人顶盘、铜山簋、铜刀鞘、彩绘陶壶、三联铁灶、错金铁带钩等。文物图片大小不一,青铜器方面的清晰度尚可且有细节图。
11、黄懿陆:《滇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本书是云南学者黄懿陆一部关于滇国历史的著作,“云南文库”的一种,初版于2004年云南人民社。本书分为《滇国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滇国的建立》《滇国的政治状况》《滇国的主体民族及周边民族的关系》《滇国原文化》《滇国的衰亡》六章,本书最大的槽点就是错别字泛滥。另外,作者既非历史专业又非考古专业,论证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其认为庄蹻为越人首领,即楚国大司马昭常、又即灭越的昭滑,楚国昭氏为昭王之子的母系家族,楚王为芈姓改熊姓,表示作者对先秦姓氏完全不了解;其认为庄蹻王滇导致古滇国考古文化呈现越地风格等等,又是不了解古滇国在考古文化本属于百越的一支。总之,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引用的一些文献,可以按图索骥找到其它相关论著。
12、张合荣:《夜郎寻踪——战国秦汉时期的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
本书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合荣一部关于夜郎国历史的著作,“贵州文化遗产丛书之考古系列”的一种。本书主要讲述了古文献中记录的夜郎国历史,以及与贵州省境内赫章可乐、威宁中水、黔西南铜鼓山类等可能与古夜郎国有关的遗址发掘经过和文物遗存。本书定位是公共考古,大篇幅叙述几处考古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文献梳理和文物介绍都比较简单,整体显得还是比较枯燥,加上因为配图太少且用黑白配图的缘故,让读者对于遗址地理、文物形制等很难有清晰的概念,给读者印象比较深的古夜郎“套头葬”的遗存。本书虽然副标题是“战国秦汉时期的贵州”,但实际上基本还是在讲述贵州境内几处疑似古夜郎国遗址的考古,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在缺乏自证性文物的情况下,这些遗址是否能认定为古夜郎国遗存,这也是需要思考的。
13、(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本书是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鹤间和幸一部关于秦汉史的著作,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一种。与作者《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一书风格类似,本书也体现了作者叙事能力的优秀,以及对考古资料的信手拈来。比如指出荆轲刺秦王一事史书与画像石的不同记录,里耶秦简和张家山汉简反映的秦统一后中央与地方的紧张关系,指出“四面楚歌”欺骗项羽不可信,提出“皇后之玺”可能是惠帝张皇后的玉玺,都让人眼前一亮。书末列举的大量参考文献也非常有索引价值今先生的导读,一方面提到了本书利用最新考古资料、从生态环境方面解读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作者一些新见证据不足的问题。总之,作者的书可以作为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借鉴。
14、国家文物局编:《秦韵:大堡子山出土文物精粹》,文物出版社,2015年。
本书是国家文物局编写的关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文物的图册。大堡子山即春秋秦国早期都城“西垂”的所在地,本书收录了其出土的鸷鸟形金饰片、兽面纹盾形金牌饰等金器,垂鳞纹秦公铜鼎、秦子镈、战国铜柄铁剑、秦公鼎、秦公簋等铜器,玉人等玉器及陶器等,文物重复率高,图片清晰度一般,且没有相关文字说明,给人感觉比较敷衍。书首有序言、书末附有《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大堡子山遗址在秦文化研究中的意义》《追缴、追索大堡子山被盗文物》等三篇文章,介绍了大堡子山文物被盗、追回和考古的一些情况,可以一读。
15、李锐:《人物、文本、年代:出土文献与先秦古书年代学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本书是清华大学李锐教授关于先秦文献的一部专著,“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的一种。本书主要利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重新解读战国秦汉学术思想史,包括《出土文献与人物年代》《出土文献与古书年代考辨》《出土文献与学派问题》三章。第一章认为应该更看重诸子的游仕活动而非其生卒年份,同时要与作品成书时间分开。第二章批评了“疑古派”以古书部分内容较晚来判断整本书成书时间,并反对由此单线确定古书形成先后顺序,指出古书传承存在内容类似的“同文”“族本”,互相未必有直接影响。作者的理论本身是正确的,但古书内容存在先后是现实现象,且遗留下来的史料有限,故“疑古”还是不能抛弃的基石,否则容易回归信古。第三章认为先秦“百家”是开宗立派的诸子,西汉后才用思想学派分类“六家”“九流十家”。总之,本书还是相当值得阅读。
16、吴灿、胡彬彬:《新见西游记故事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
本书是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吴灿、教授胡彬彬著作的一部关于《西游记》的著作。该研究中心收藏两套彩绘本《西游记》图像,一套为生麻片上绘制的12幅,讲述了48个《西游记》故事,本书主要内容即是对这48个故事进行一一解释,并考释该套图像创作于明代中期,与其它取经故事平行发展;并提到其中有一些故事不见于小说《西游记》,如“收蚨(蝴)蝶精”“光吕(蕊)教书”,也有一些故事见于民间戏曲,如“沙桥荐(饯)别”“回回引路”。附录收录了另一套纸本上绘制的7幅图像,作者也认为其创作于明代。胡胜、金世玉《图像与科仪:《新见〈西游记〉故事画》论略》一文亦可参考。画像艺术水准一般,胜在图像完整,《西游记》版本爱好者可读。
17、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侯宁彬主编:《帝国之路·雍城崛起:秦国历史文化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本书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写、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馆长的一部关于春秋秦国考古文物的图册,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次特展的配套图册,分为《汧水风云》和《雍水辉煌》两大主题,包括今天宝鸡陇县、陈仓、凤翔等地的春秋秦国都城汧、汧邑之会、平阳、雍城及战国秦汉考古发现,因为是特展配套图册,除了文物图片之外,也有不少文字图表信息,便于了解。本书最大的槽点是不少页面用黑色为背景,文物名称又用深蓝色,导致不容易辨识。文物都有尺寸、来源、馆藏与解释说明,较有特色的有玉耳勺、骰子、金带钩、金柄铜削、男玉人、女玉人等。书首有序言、引言,书末附有《开基汧渭——秦国早期对关陇地区经营及考古发现解读》《雍城:蓄势与崛起》等两篇文章,可以参考。
18、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本书是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历史人类学教授王明珂一部关于华夏民族史的历史人类学著作。本书初版于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再版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三版于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本版为第四版。相对于初版来说,本版主要加入了第三部分《华夏对西周的记忆与失忆》一章,并将第四部分改为《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初版删除部分值得阅读。本书主要讲述华夏认同与华夏边缘是如何形成、冲撞与变迁的,其中运用人类学族群理论、社会记忆理论来重新解读史书,是一部角度新颖、观点独到的历史人类学著作,理论观点对于先秦史尤其有启发。作者认为传世文献及考古遗存反映的信息,更多是一种建构而非史实,与“古史辨”相关研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另有《羌在汉藏之间》《游牧者的抉择》《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书,均值得一读。
19、梁云:《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三联书店,2020年。
本书是西北大学考古学教授梁云一部关于秦国历史的专著,也是大学通识教育联盟讲习班的讲义稿。本书以《史记·秦本纪》为线索,重点结合秦文化考古、出土文献等资料,讲述从秦国建立到秦穆公去世这段秦国前期的历史。在每一讲之后,提出若干相关争议性较大的问题,从考古学角度进一步探讨,如作者从早期秦国考古发现认为秦人是东来的,但否认是商周之际迁徙过来的,而认为是西周中期从山西迁徙的;不其簋记录的并非秦庄公;大堡子山并非西垂,而是秦宪公的西新邑(衙);等等。因为证据整体还是零碎且模糊,这些观点当然不能作为定论,但作为小众观点也提供了新视角。作者的考古背景也使文字之间穿插了不少文物图片和遗址照片。总之,本书是一部比较通俗好读的轻学术著作,也是第一部从考古角度系统比对秦史文献的著作,相当值得阅读。
20、韩晓红、杨艳梅、岳占伟主编:《殷墟》,西安出版社,2021年。
本书是安阳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殷墟博物馆副馆长韩晓红等主编的一部关于殷墟的著作,“丝路物语书系”的一种。本套丛书是以丝绸之路遗址、博物馆为主题,介绍相关重要考古文物,作者均是考古学背景人员,定位是大众考古读物,内容图文并茂,文字简洁,纸张精美,是一套不错的考古科普读物。本册介绍了殷墟的考古发现,因为成书较近,所以相关内容还比较前沿,对于有代表性的文物遗址也基本都有涉及,对于文物讲解也较为详细,其中包括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车马遗迹、白陶、YH127甲骨窖穴、后冈青铜觥盖,戍嗣子鼎、司母辛鼎、人头祭祀、亚长牛尊、亚址觚角、文字镶嵌绿松石甲骨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参与作者较多,统稿也不完善,整体而言缺乏系统性,还有一些前后重复的内容。要去殷墟博物馆新馆旅游,还是可以带上一本作为参考。
21、许进雄:《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学的13堂必修课》,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年。
本书是台湾古文字学者许进雄一部关于甲骨文的专著,定位为大众通俗读物,由《甲骨文的发现》《中国文字有多少年的历史》《解开甲骨占卜的千年秘密》《如何理解甲骨卜辞》《占卜是巫师的工作》《创造文字的史官》《演戏与军事有什么关系》《商代可能行三年守丧之礼》《捡骨风俗的源流》《甲骨文反映的先进产业》《商代的歌舞表演》《甲骨文如何断代》《古文字学的重要》等十三篇文章组成,文字比较浅显好读,也有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如其从“郭”“酒”“稻”几个字的甲骨文字形论述商代文字已经发展了上千年;甲骨要烧出裂纹必须经过水的浸泡,而且可以通过凿洞控制裂纹;司令台又被称作戏台;商人守丧三年来源是尸体三年化骨;甲骨文反映的杀老人习俗;以甲骨钻凿形态否认李学勤“两系说”等等。总体来说可以一读,具体结论有待商榷。
22、浙江省文物局编、王牧主编:《越地藏珍:浙江馆藏文物大典·金属器卷》,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
本书是浙江省文物局编写、浙江省文物鉴定站研究馆员王牧主编的一部关于合浙江省内国有博物馆馆藏金属器的图册,“浙江馆藏文物大典”系列的一种。全书共收录了304件青铜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等,并附有出土信息、馆藏信息、文物尺寸、文字解说等,基本一页一图排版,没有细节图,清晰度也一般。比较有特色的有西周镶绿松石青铜短剑、春秋青铜甬钟、春秋吴配儿青铜句鑃、春秋伎乐青铜屋模型、战国青铜复合剑、战国越王者旨於睗青铜剑、战国-西汉羽人划船青铜钺、东汉贞夫画像铜镜等。书首有概述可以参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