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招考的35岁门槛,一直是众多考生心中的痛,因为这意味着,一旦过了35岁,就基本上无缘公门了。

为此,各方一直积极呼吁,放开公务员招考的35岁年龄限制,为更多大龄青年保留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机会。

可喜的是,今年3月份以来,多地发布了公务员招考公告,我们可以留意到,公务员部分岗位年龄限制调整到40周岁,这无疑是广大大龄考生的福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这种做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要知道,职场上的“35岁门槛”一直备受诟病,而每当提及于此,公务员招考的35岁年龄限制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如此,多地放开公务员招考35岁年龄限制,释放了鲜明的信号,就是要带头打破年龄歧视,在就业市场上树立一种良好的导向。

但是,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小觑。

一、屡败屡战,滋生更多的“现代范进”

范进中举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详,这位大半辈子都在应试科举的老书生,直到五十多岁才考中举人,然后由于过度兴奋发疯了。

古有“学而优则仕”,今有“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如今的公考和以前的科举何其相似,都被读书人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不二途径。

范进中举所付出的代价,是孤灯寒窗、穷困潦倒的几十年;而如今的公务员,同样经历过十年磨一剑的考验,短则一两年,长则十年八年才艰难考“上岸”。

科举和公考最大的不同是,后者有年龄限制,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没有考上,就可以断了考公的念想,该干嘛就干嘛去,不至于像范进一样考到五十多岁。

如果把考公年龄放宽到四十岁,对于能考上的人来说,多了五年的考试机会;而对于考不上的人来说,则是多蹉跎了五年岁月。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当前不工作、不成家,一心考公考编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被戏称为“现代范进”。

这些“现代范进”往往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只能靠家里养着,以前他们的父母还会想,至多把你养到35岁,你就该老老实实出去工作了。

但现在多了五年的考试机会,就意味着社会上将会多出一批36至40岁的“啃老考公族”,这无论对于家庭,还是对于社会,都未必是什么好事。

二、大龄新人,影响公务员队伍活力

年近四十才考公上岸的新人,势必会面临诸多尴尬。

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局面,新招来的人,不但比股长、科长老,甚至比单位领导的年纪还大。

用人单位会感到傻眼,我们明明想招二十出头的年轻小生,怎料招来的却是油腻大叔、中年大婶?

要知道,很多单位编制十分紧缺,好不容易有人调动、退休,才能腾出空编对外招人,都想借这个机会进行“换血”,让干部队伍进一步年轻化。

当然,并不是说大龄新人一无是处,他们在考公上岸前经历过各种摸爬滚打,相当一部分人的社会阅历、工作经历都很丰富,工作能力应该是没问题的。

但是,不管他们之前履历如何,进入单位都要从新人开始做起,打下手,干杂活,写材料、填表格、弄系统……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同样是新人,那些二十多岁的小年轻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破解新问题的能力,显然要比大龄新人强,也更能得到领导的喜欢。

所以说,招到大龄新人甭说给单位“换血”,不成为单位的“血栓”已经不错了。

三、无欲无求,上岸即躺平

为什么说,大龄考生考上公务员后,会更早进入躺平状态呢?

在讲究干部年轻化的今天,一步慢,步步慢,如果到了一定年龄,却没有上到相应的级别,那么今后的发展空间就很有限了。

如前文所述,别人在四十岁这个年龄,已至少是单位的中层干部、业务骨干了,一些混得好的还进了领导班子,而你只是科员,在仕途上已经远远落后,相当于长跑比赛中被别人套了圈。

一些大龄新人早早悟透了这一点,既然无论如何都无法赶上他们,何必在工作上拼得那么累呢?

而且,在这个年龄段,正是上有七八十岁父母,下有一双儿女的关键时期,家庭上、经济上的压力都比较大,自然也无法像小年轻那样把精力倾注在工作上。

因此,很容易出现这种状况,那些大龄上岸的新人,容易出现无欲无求的心态,对工作敷衍应付,对领导敬而远之,对服务对象冷淡不已,管又不好管,说又说不得。

单位领导看到这种现象,想必也在无奈感叹,还是年轻的新人更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