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歌谣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不仅语言相对通俗化,在内容上,也是一方民俗风貌的缩影,传唱方言歌谣,探寻歌谣里蕴藏的文化密码与人文基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民众的生存概况和乡土特色。传统潮语歌谣,内容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借助生动的语言流传至今,重拾这些歌谣,让更年轻的一代人了解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的点滴过往,不仅有对母语的活态传承保护,也是一趟乡土知识的溯源之旅。

珠浦第二小学的潮语兴趣班,一直以扎根乡土,育活传统为出发点,方言歌谣的教学,兼具语言、文化、情感价值,可以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汲取那些来自乡土的养份。传统歌谣的内容多是以小见大,从细节处或引发现实思考、或给予大众真善美的引导,这也符合以传统文化构建正确价值观的时代愿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潮语班选择了传统歌谣《拍啊拍铰刀》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这是一首美丽的歌谣,也是旧日潮人以勤劳创造幸福生活的写照。这首歌谣多以上下句重复的形式展开,几乎是一句一个场景,借助顶针手法,做到内容环环相扣和语言朗朗上口,通过语句上的不断转场,不同的画面相继被带出,心灵手巧的潮汕女子形象便在这些场景中逐渐丰满起来。

“拍啊拍铰刀”是歌谣的起兴,因为“铰刀”是做女红时必备的工具,所以很自然地引出“铰绫罗”的场景,简单的两句话,闺中女子裁衣的画面便鲜活呈现出来,我们同时可以从中想象出传统妇女操持家计日常的景况,由此体现的是“勤劳”的特质。接下来“一群姿娘囝在听琴”,这已是从生活需求转向精神追求,潮汕是文化的沃土,这里凝聚着的文化底蕴,是渗透到生活日常里面的,潮汕人看似与生俱来的那份文雅,其实也是从小在特定氛围中熏陶出来的,所以这一句并不只是一个偶然性的娱乐画面,而是潮人高雅精神世界的体现。紧跟着的“阿公阿妈坐客厅”,这一句突出的是三代(甚至更多代)同堂的温馨画面,潮人尤为注重家族观念,昔日几代人共同生活是很普遍的现象,优美的琴声,家庭里快乐的时光,与长辈共享,这已是美满人家的真实写照。“客厅通底块,通到后头花园边”,这一句还涉及到潮汕传统民居的建筑格局,对于居住过“老厝”的人来说,听到这里也是一份亲切感。随着场景切换到花园,“园中好花唔甘摘,留分娘囝插支辫”,歌谣所呈现的幸福感又添多一份美意,潮人对美的追求具有从内到外的一致性,从“唔甘摘”到“留”,家人的爱意溢于聊聊几字之间,这其中有亲情的爱惜,也有对美丽的欣赏和成全。那么美丽的娘囝妆扮一新后要如何呢,“支辫插好去落田,保佑阿兄收大冬”已经给出答案,哪怕是拥有了外在的美丽,依然不曾忘却生活的本质,又回归到实实在在的劳动场景中,这也是千百年来潮汕女子具有的美德,不管现实条件怎么样,永远以家庭为重,以创造幸福生活为最终追求。

纵观这整首歌谣,篇幅不算长,却从多个角度着重刻画出平凡人家的生活画面,无一不是透着温馨的小美好。歌谣的易传播性,也在于它的短小精悍,然而小容量并不意味着内容的单调,像这首歌谣,若深度剖析,可以延伸到潮绣、潮州弦丝乐、潮式建筑、传统农耕等方面的话题。我们对家乡的印象,固然有某些概念化的标签,但更深刻的记忆往往是从那些细微事物中逐渐叠加。一首看似简单的歌谣,却能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扇探秘潮汕民俗的大门。了解是热爱的基础,当我们读懂了潮汕故乡那些藏在岁月角落里的美好,相信会生出更多由衷的赞叹。我们既享受先辈的文化馈赠,也愿意以那些优秀人文作为奋发前行的鼓舞力量。

潮语班的学习氛围是快乐的,看着同学们在拍手游戏中吟唱着充满情感温度的歌谣,被他们装进记忆里的绝不只是歌谣本身,而是一份由亲切到认同、以至定格为文化符号和乡土情怀的浓浓爱意。立足家乡,夯实文化自信,塑造家国情怀,这份使命感和担当,珠浦第二小学在相关的教学实践中从未停步,愿“好花”不仅开在花园中,更能开成与时代匹配的德智体美育并重的五色花,愿繁花似锦的中国梦里,从乡土开出的花朵一直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