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天从香港回来的太晚了,没有时间写稿子,早上起床补了今天的稿子。

这次去香港见了一位上市公司做并购的朋友,这朋友早年就职于美国五大投行的高盛集团,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非常不同。

我们在聊天的时候,重点聊了两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就是“香港撤辣”。

大家都知道,这段时间去香港买房的内地“土豪”特别多,在我们针对这个话题讨论的时候,他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知道香港有多少条游艇吗?

你知道这两年有多少游艇像报废的汽车一样被丢弃了吗?

虽然我不知道香港有多少条游艇,但我知道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就像我判断城市是否值得买入的标准,不会是流于表面的GDP、税收、人口,而是去看这座城市的发电量和用水量。

因为只有城市的产业和经济持续发展,这座城市的发电量和用水量才会上涨,才可能出现GDP和税收增值,才可能虹吸周边人口。

但如果只看GDP和税收,我们就无法知道很多城市的用电量、用水量和GDP增速并不同步。

朋友之所以提游艇的问题,其实是想表达:香港中产及以上阶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减少。

换句话说,富有阶层在减少。

所以,关于香港买房,我劝大家至少要在香港住上十天半个月,把各个区域都走走看看再做决定。

我和朋友对香港楼市的看法非常一致:未来有些类型和价格的户型很可能有价无市。

原因很简单。就是某些阶层对应的人口太少了,短期内进阶的人口无法替补流失的人口。

我们重点聊了第二个话题:惠誉下调了中国评级,财政部回应的事情。

01

首先,这是怎么回事!

4月10日,惠誉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维持A+评级的同时将展望下调至“负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财务部进行了回应:

“中国财政部当天对此表示遗憾,并称前期中方与惠誉评级团队进行了大量深入沟通,报告也部分反映了中方的看法,但从结果看,惠誉主权信用评级方法论的指标体系,未能有效前瞻性反映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推动经济增长进而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正面作用。”

从2013年至今,国际评级机构先后8次下调了中国信用评级(含展望),但只有这次财政部做出了回应。

所以,我感觉这个事情还挺值得我们重视的。

所以从几个维度,给大家说说。

第一个维度:这件事该怎么看?

大家要明白,这个世界上寺庙都需要香火钱,就没有什么机构不要钱的,所谓的中立机构,也不过以“中立”的身份赚钱而已。

所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也不例外。

国际评级机构和审计公司一样,说是独立的第三方,可其收入来源往往就是这些评级的对象或者审计的公司给的。

所以,只要存在利益,就不能100%公正。

第二个维度:带节奏,引导预期

回顾过往,每家房企暴雷的节奏,都始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降低房企信用评级开始。

当降低信用评级的消息引发国内舆论关注后,会进一步扩大房企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发国内银行抽贷,购房客户观望的情况。

远的事情咱们就不说了,就说最近处于危机边缘的万科。

不就是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接二连三降低万科信用评级,然后才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关注和股债双杀吗。

文章至此,让我想起了管仲贸易战的故事。

“说鲁国原本是种植粮食的,后来邻国齐国高价来鲁国收蚕丝,鲁国看种植蚕丝有利可图就举国种植蚕丝。

三年之后,鲁国已无农户,家家养蚕。至此,齐国不再收蚕丝,反而高价来销售粮食,至此,三年又三年,魏亡。”

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底层逻辑和这些评级机构的目的一样,就是引导“预期”,影响事态的发展。

因为从已经发生过的事例看,这些评级机构如果一致行动,不仅能拉爆碧桂园、恒大这些房企,还能拉爆主权国家。

上到国家,下到个人,债务都是关键,而房子作为家庭最大的负债,该怎么理解债务,推荐看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文章至此,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主权信用。

什么是主权信用?

就是一个国家最高的信用标准。

一旦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出现问题,那么这个国债的偿付能力就会受到质疑,而国债是每个国家“资产价格之锚”。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国家的信用主体,包括国企、私企、金融机构、个人都难独善其身。

这就是为什么2023年12月份,穆迪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展望后,又下调了国内115家银行、保险公司、国企信用评级展望的原因。

大家看到这里或许不理解,会问: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有这么厉害吗?

我告诉大家,全世界90%的国家评级都是穆迪、标普、惠誉来完成的,如果这三家评级机构短期内一致行动,就会引发巨大的冲击 。

比如2009年三大评级机构惠誉、穆迪、标普一致调低希腊的主权信用,从而引发了希腊的债务危机和国家破产。

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单一评级机构调整信用评级不会带来短期的剧烈的影响。

因为,三大评级机构也有“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时候”,比如2008年引发次贷评级的A3事件。

什么是A3事件?

就是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给4万多项抵押贷款相关资产最高等级3A评级。而穆迪因为此项业务,营业收入也从2000年的6亿美元暴涨到2007年的22亿美元。

但当危机发生之后,穆迪又开始降低信用评级,加速了危机发酵。

那么, 既然这些信用评级机构还有“出卖灵魂”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评级机构都是“搅屎棍”呢?

并不是。

打个比喻,或许不恰当,但能说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这个事。

就像自己家篱笆没扎稳,出现了很多篱笆洞。

狼通过篱笆洞口偷走很多食物,大风又卷中了粮食,但自家的牧羊犬要么打盹,要么不务正业,反正没人管“篱笆洞”。

然后,篱笆洞的事情就被“某人”发现了,写成报告对所有村民说:“这户人家篱笆洞”的问题将影响明年的收成。

更关键的是:“某人”在村里还具有公信力。

所以,尽管惠誉有时候会“带节奏”,但其“带节奏”的切口也都是真实的“痛处”。

混知房产的老粉丝都知道,去年混哥分享的重点都是房地产和救市政策,今年一直在说地方债。

为什么?

因为地方债和房地产的问题敞口依旧存在,而且这两点和金融系统息息相关。

比如2023年央行扩表5万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这钱最后都变成了地方债的“借新还旧”啊。

所以结果就是债发了,基础货币扩大了,但经济没动静,大家体感的经济也并不好。

大家想啊,连我都能提前看到这些问题,这些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又怎么会不搓“痛处”呢。

客观地讲,这些评级机构的“屁股肯定是坐歪歪的”,甚至不夸张的讲这些评级机构就是“美霸权”的一部分。

但我们也要清楚,这些评级机构指出的某些痛点并不是捏造。

不过 呢 ,除了地方债和房地产问题, 我并不同意惠誉关于 国家杠杆率的说辞。

国际标准来看,确实是债务规模不能超过GDP比重的60%。

但这绝不是铁律。

比如美国。

在2010年美国的债务比例就已经超过GDP的60%,不仅超过60%,到2023年还达到了1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日本就更厉害了,直接干到2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咱们国家的杠杆率是多少呢?

统计口径不同,有说25%、有说75%,但不管哪一个,按照我们的经济体量、人口规模都可以持续。

从目前的情况看,穆迪、惠誉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都下调了咱们的评级或展望,这件事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国际信用额度,还会影响进出口贸易。

嗯,还有“纸币”币值,点到为止吧!

接下来就看标普是否会加入了,如果三家一致行动,那压力还是有的。

如果你对下行周期买房行为存在困惑,可以听我们的直播课,扫描下方二维码:

03

最后,简单说说。

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那些左顾右盼的言论就会不攻自破,只要中国经济发展,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毕竟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14亿渴望美好生活的老乡。

所以,我不想打鸡血说什么煽情的语言,只想表达一个最质朴道理——

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4月份的直播课开始了,大家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实做人,踏实写文,不鼓吹,不煽动,让你明白房产这回事!

原创不易 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