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省图书馆现藏家谱近1300部1万余册,谱籍以安徽为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新修家谱900部8000余册,且逐年增长。“安徽家谱”数据库,选择了近年来入藏的156部新家谱,通过全文扫描、著录、标引,集中展示民间修谱的状态、行为和方法,总发布量达35万页。

“家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家谱的历史也是同步的。”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家谱研究中心主任房江传介绍说,周代实行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因应这种需要,国家任命史官专责修谱。“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的编撰,是九品中正制这一官僚政治制度的基础,也从而将宗谱推向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作为全国家谱编印龙头之一——安徽润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房江传面对当下社会家谱编修方兴未艾的现状热潮,以及修谱过程中横亘的诸多共性问题,作了深度思考与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谱与地域文化的联系,体现在空间地理上;家族聚族而居,家族的思想观念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他们的社会活动本身,又参与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两者互为联系,互为影响。”房江传认为,桂林方氏家族实际上是整个明清时代桐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既是一部家史,也是一部时代史。”

“顺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华家谱在指导思想、内容体例、方法手段上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中华家谱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房江传说,在抢救性修谱之外,近年来民间自发修谱热情高涨。作为专业机构,他们旗帜鲜明地倡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家谱”的指导思想;在数字化浪潮中,通过利用大数据,让当下编纂的家谱动态更新,常态化编谱。

(原文转自《名贤辈出桂林方家风绵延世代传》,《安徽商报》2024年4月8日版,记者武鹏、王素英、任逸玮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