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13日,一场名为“学校新生态教育沙龙”的中小学校长高端研讨会在南京博颂学校召开。博颂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贯制K-12国际化双语学校,今年开始新增中学部,担任中学部校长的,是有着浓厚“十一血统”的北京市名师曹书德老师。

南京博颂学校中学部校长曹书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博颂学校中学部校长曹书德

曹书德校长此前一直在北京十一学校任职,担任该校的课程院副院长和“六年一贯制中学语文课程”首席教师。作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他的课改经验被《中国教育家》《基础教育课程》等多家杂志专题推介过。此次论坛上,曹校长基于十一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经验,提出博颂学校中学部首先要做的,是实施“导师制”,同时设置“分层、分类、特需课程”,实行“一生一课表”和“选课走班制”。

本次论坛主持人 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蒋保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论坛主持人 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蒋保华

导师制的主要功能在于“唤醒、引领和陪伴”,每位老师原则上都担任“导师”角色。从师资构成上看,博颂学校中学部主要由北京十一学校经验丰富的教师、省级名特教师、世界名校和国内985高校硕士毕业生、江苏和南京本地经验丰富的教师等几部分组成,并实行“年级分布式管理”。这意味着博颂学校中学部在学校治理体系上将沿袭十一学校的做法,“扣好变革第一颗扣子”。在曹校长引用的《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有“师生导向”“扁平模式”“分布式领导”“联邦制”等关键概念,这些概念的背后,是一所改革风向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坚持的高效管理意识和精准服务意识。

而曹校长提出的“一生一课表”,意味着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设计个性化的课程方案。“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曹校长说,“一生一课表”体现的是对学生选择权的尊重,以及对学生个性化生命的尊重。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蒋保华老师在听了曹校长的报告后,从“一生一课表”和“一生一方案”中推出“一生一世界”的教育前景。这种做法,有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文化”,不仅有利于学业的进步,更能促进多元而积极的关系建构。

必须承认,教育需要一种价值的坚守和行为的定力。然而当下各种竞争,各种功利思潮,正让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短视,也让学校的孩子们天性受损,发展受挫。南京如此,其他地区也是如此。

因此,学校需要营造一个自由、丰富、合作共进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有教无类、适性扬才”的教育环境,以此来应对时代带给我们的挑战,也应对全人发展的需要。

南京博颂学校总校长崔文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博颂学校总校长崔文涛

作为国内基础教育高地,南京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尽管如此,面对数字化危机和未来不确定带来的挑战,南京的教育界人士仍无时不在思考教育的变革。比如南京新书院悠谷学校的张猛校长就提出“新形态未来学校”的概念,认为教育者要“与儿童一起对话未来”;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的沈磊校长则认为我们更应关注家校关系的重构,因为“教育,是一场学校与家庭的双向奔赴”。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小学初中分会副理事长钮勤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小学初中分会副理事长钮勤章

教育需要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可能蕴含着“教育新生态”的萌芽。具有“教育新生态”的学校,将是陈康金校长所说的“孩子都喜欢去的地方”,也将是博颂学校总校长崔文涛所说的“让孩子爱上学”的地方。不过,想要建设“新生态学校”,仍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比如如何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创新思维,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改变学校的未来教育观。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小学初中分会副理事长钮勤章老师看来,“新生态教育”,既是未来教育的状态,也是当下教育的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决心,我们更需要在实践层面做出适度的结构调整,在认知、方法和工具层面积累经验。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教授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教授也参加了此次论坛。操院长指出,在一个新时代、新世界、新社会中,我们需要完成一种新任务。要致力于改变教学是传递和识记既有知识的、成绩以消耗大量时间为前提的、学生的学习是与生活相割裂的、学校教育是片面且急功近利的等与人的发展相违背的功利做法,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弹性、韧性和生态性。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新生态”要从班级层面、学校层面、家校层面、教育系统层面、社会系统层面共同构建,将之视为全域性的“系统工程”。

北京均优教育研究院陈长河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均优教育研究院陈长河院长

学校教育新生态,在很大程度上与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精神遥相呼应。对中国基础教育界而言,北京十一学校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无论是学校的管理机制,还是学校实行的课程重构和课堂变革,以及私人订制式师生发展路线,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在事实上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博颂学校中学部在管理、课程、教学、评价、空间和资源的重构,对“学生第一”的重新阐释,是否意味着北京十一学校办学模式在南京的一种嫁接?是否意味着一种新教育形态和新办学模式的落地与开启?是否会在南京极“卷”的中学教育氛围中吹进一股春风,并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积极影响?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南京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他们对孩子入学的期待?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