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唐太宗李世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是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是他历史舞台上留下的浓笔重墨。

然而,鲜少人知道这位帝王还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特别自信的诗人

李世民不仅喜欢作诗,还喜欢找人来唱和。

某日,他和几个臣子在御花园闲谈,目光所及之处,只见影壁边的竹子翠绿欲滴,宛如翡翠般熠熠生辉。

他心里一高兴,便写了一首宫体诗。

宫体诗,源于南北朝时期,辞藻华丽、意境优美而著称,却是没什么实质内容的诗。

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赋得临池竹》
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
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翔。

这首诗大概是讲:

竹子身姿挺拔,如同天然屏障,默默守护着那曲折幽深的庭院。它坚韧不屈,不畏严寒,翠绿的叶片经过霜冻的洗礼下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竹影婆娑,宛若游龙在舞,枝条轻轻掠过窗棂,仿佛将龙影切割成无数碎片。竹子临池而立,静谧而庄重,仿佛在期待着凤凰的翩然降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首咏物诗,不仅写出竹子形态美,还挖掘出竹耐寒的品质。末句巧妙运用典故“不是竹林凤凰不栖”。

整首诗押韵工整,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堪称佳作。

但,坏在就坏在,唐太宗不该得瑟。

诗成之后,他是越看越欢喜。随后,便叫随臣虞世南唱和。

唱和,是一种诗歌创作形式,其中一人作诗,他人则依循原诗的韵脚进行回应,形成互相呼应的效果。

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及的,白居易与刘禹锡初次见面时便以诗相赠,彼此唱和。

虞世南,当时的文学巨匠,唐太宗身边的大红人。皇帝有所求,自然不会轻易驳他面子。

但是,虞世南并未盲目迎合唐太宗,而是挥毫泼墨,写下了:

《赋得临池竹应制》
唐•虞世南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不愧是文学大家,虞世南的唱和更胜一筹。从主题上虞世南以同样的临池竹为描绘对象,对唐太宗作出回应,满足了唱和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联,写出竹子葱翠挺拔,富有生机。竹子高而挺拔,梢头仿佛触及云端。竹枝下垂,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水绿竹绿。一个字,美!

颔联,竹子本身是静立不动,微风拂过,池水泛起细波,水中竹影,随风摇曳。而滔滔流水,似乎带着几分戏虐,竟然困住那些能够避开露珠的竹枝。

在颈联中,水池化身为嶰谷,映照溪流中的“龙影”。凤凰翩然降临,轻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尾联,要想真正了解竹子耐寒的品性,只有经过寒冷的冬天才能知晓。

这首唱和之作,乍看完美无瑕。然而,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其中的深意。

颔联中赞美竹影之美,但随后指出,这美不过是随波逐流,即便是这方小小的水潭,也能轻易将其牢牢困住。

这似乎在暗示,美好的外表或名声,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束缚,难以保持其本真。

颈联则更为巧妙,诗人以嶰谷和良木为喻,暗示皇帝是吸引贤才的所在。你是嶰谷,自然会引来祥龙的嬉戏;你是良木,自然会有凤凰来栖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既是对皇帝的赞誉,也是对皇帝身边人才的肯定。

然而,这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微妙的警示:皇帝是什么样的人,喜好什么,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围绕在身边。

最后,诗人以岁月洗礼为喻,好竹只有经历过寒冬磨砺才知晓。真正的人才,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显现。

虞世南以诗言志,李世民又是什么反应?

唐太宗睿智,岂能不知他用意?心中可能会生气,但还是虚心接纳。

虽然诗中某些言辞,可能让他心中略有不悦,但作为君主,他深知广开言路,虚心接纳臣子进言的重要性。

试问,若换作其他领导,如乾隆皇帝,下属这么说,恐怕换来不是陪伴帝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