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抗日故事,狼牙山五壮士算一个,我们八零后,大多是从那篇课文里学到居高临下、粉身碎骨等成语。

到了网络时代,每隔几年,就会有“五壮士”的谣言出来,他们揪着细节,说跳崖是“溜崖”……

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说,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这些革命烈士的生死抉择。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又何止狼牙山五壮士这一桩伟大事迹,忠诚和信仰是一种集体精神。

时隔多年,我有幸获得开国将军杨成武之子杨东明叔叔赠送的《杨成武回忆录》,在仔细研读中,终于了解了狼牙山五壮士整个事件的全貌。

杨将军从司令员的独特视角,全方位还原了狼牙山那惊险一幕,以及背后所关联的人和事。

比如,目睹五壮士跳崖的两个神秘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春天,抗日进入相持阶段,我们有了一段比较安定的时间。

我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狼牙山方圆数十里正处在我们分区的腹地,我带着干部和警卫班前往踏勘狼牙山。

警卫班的战士们一路上兴奋地谈个不停,惊叹这里的地形!到处都是打埋伏、消灭敌人的好地方。

狼牙山的山径宽不盈尺,藏在荒草杂树和乱石之中。多年征战中,我踏过不少名山大川,但在这里也要步步在意。

站在狼牙山巅,纵览群峰,远眺易水、保定城和平汉铁路,我摊开军用地图,对照比划。

猛然,我想起水浒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祝家庄修有盘陀路径,宽窄不等,死路与活路相杂,不察内情者往往误入绝境。

如果在狼牙山一带,环绕山峰修上几条秘密的盘陀路,那么打起仗来,就可以神出鬼没地痛击敌人。

我下决心发动群众对狼牙山的地形进行改造,并在这一带架上“飞线”,设立观察所等,为反“扫荡”做准备。

一年后的初秋,狼牙山迎来血与火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任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的冈村宁茨,向我晋察冀北岳区发动大“扫荡”,号称“百万大战”。

规模之大,兵力之多,来势之猛,是前所未有的。

他们在战术上采取所谓“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马蹄形堡垒线”、“点鳞式包围阵”,并大量使用伞兵和毒气。

在狼牙山一带活动的党政军民,往往以狼牙山作依托,一到敌人“扫荡”,大多数人都沿着地形的沟沟壑壑,向狼牙山的纵深转移。

这样盲目地往狼牙山钻,山里的人挤多了,肯会吃敌人的亏。

山势险峻的狼牙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势险峻的狼牙山

1941年9月23日这天凌晨,盘踞在塘湖的敌人突然出动,把狼牙山下的南淇村和北淇村包围了。

除少数乡亲在民兵掩护下跑出去外,绝大部分男女老幼统统被日军赶到一个大土场上。

敌人进行了大屠杀,除了扫射、活埋、刀砍、枪挑等惯用手段外,还有开膛破肚、用铡刀大卸八块、剜心、挖眼、活剥皮、喂洋狗、点天灯、滚水烫、毒气熏等。

还逼着乡亲们跳入水井,不跳,就用刺刀刺、枪托打。

他们把近百名男女老幼投入到几口大井中,又叫伪军搬来一块块大石头,将井口封死。

他们还用带钉的皮鞋踩烂婴儿的脑袋,将其倒提着撕开两条细腿,扔在其母亲跟前。

土场上鲜血流得到处都是,两个村子的房屋大部被烧光,几百名群众统统被残杀。

土场乡亲的哀恸之声,传出数里外。

南、北淇村大惨案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我们司政机关,好多同志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流着泪跑到我这里来,要求我下令让部队出击,消灭这股敌人,为乡亲们报仇。

敌人在这次秋季大“扫荡”中,已经由烧杀掠夺,变为残酷地执行华北方面军的“肃正计划”,要彻底封锁和消灭我军根据地。

我估计敌人还有更大规模的进攻,告诉大家还不是出击的时候,要避敌锋芒,等待战机。

此时,侦查所敌情不断报来,情况越来越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保存有生力量,我们不停转移,与日军兜圈子。

我们把司令部指挥机构搞得很精干,只有三四十人的指挥机关,率领着一支五百多人的战斗部队,行动方便,常常一日奔出百里开外。

9月24日清晨,3500多名日军带领着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突然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包抄。

杨成武将军到63集团军老红军团讲革命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成武将军到63集团军老红军团讲革命传统

中午,我通过“飞线”向1团团长邱蔚了解狼牙山上的情况,他此时正在山上养病。

“飞线”就是在两座高山之间架起的电话线,再把“飞线”与隐蔽地下埋设的电话线相连,这样就在狼牙山中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通信网络,只要是带着电话机,随时都可以传递情报,下达作战命令。

在这次反“围剿”中,“飞线”起了大作用。

邱团长告诉我,山上被围的除了1团外,还有四个游击支队和四县的党政机关人员,以及狼牙山周围村庄的群众,合计三四万人!

我一下紧张起来,这么多人怎么组织突出去呢?不突围,吃饭都是大问题。

我告诉邱蔚,无论如何要把敌人顶住,决不能让群众受损失。让他随时报告情况,我们一定想办法尽快给你们解围。

事不宜迟,我立即给各个情报站挂电话,要他们尽快查明各处敌人的情况,迅速报来。

狼牙山的告急电话也一个一个地打来,四面都是敌人,有几股敌人已经上山了,但被盘陀路弄得晕头转向。

我立即给邱蔚同志挂电话,告诉他现在整个情况已经明了,我们来个“围魏救赵”。

我计划调集3团和20团的全部兵力,猛攻狼牙山一面的敌人,让敌人误认为我们主力要同他决战,从而把另外一路的敌人吸引过来。

敌人如果中计,就会空开十多里长的一个口子,可以让邱蔚带队从那里突围出去。

我让邱蔚做好准备,等待我下令突围的通知。

我思索了一下,又对邱蔚交代说,应该留下一个连掩护,与民兵配合好,争取明天打半天,使敌人误认为你们没有突围。这个连队完成掩护和诱敌任务之后,再沿着盘陀路秘密撤走。

黄昏后,3团和20团同时出击,日军伤亡惨重,伪军更是被打得落花流水。

我寸步不离地守在电话机旁边,等敌人撤离的消息。

半夜时分,情报站的同志兴奋地报告,敌人被调离,空出了二十多里的地带,一个敌人也没有了!

我当即通知邱蔚:1团7连留在狼牙山上掩护,邱蔚则带着各县游击支队、机关干部和群众开始转移,沿着秘密的盘陀路向口子走去。

不久,邱蔚告知我突围成功。

我也带着司令部转移,心里还挂念着突围的群众,以及留在狼牙山的掩护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下午三点多,狼牙山观察组向我报告,7连已胜利完成掩护群众突围。

现在是7连6班留下来掩护连队主力突围。为了不暴露群众撤离的方向,6班的五位战士主动把五百多敌人引向棋盘陀高峰上的绝路。

在望远镜里,我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五位同志的投弹和射击动作。仿佛有人把我的心突然掏走一样,我屏住了呼吸。

只见他们边打边撤,逐渐攀上一个叫牛角壶的山峰。我知道那里三面是悬崖绝壁,只有一面有条崎岖险峻的小路,通向牛角形状的悬崖。

这时他们仍可以从盘陀路摆脱敌人。

可能是担心部队和群众还没走远,他们继续坚持战斗到太阳偏西。

此时,掩护突围的任务早已完成,可山脚下又集结了新来的一百多名敌人。

一个指挥官指使人把日本旗插在地上,将一块大红布铺开。随之两架敌机俯冲下来,射出一串子弹,呼啸着掠过,敌人跟着又往上冲。

5名战士继续牵着敌人的鼻子往山顶上撤,到最后,三面都是万丈悬崖,唯一的一面堵满了日军。

我知道,6班这五位同志,是突不出来了。

没多久,我就接到“飞线”报告,有个老道特地跑下山,要情报站设法赶快转告我,他目睹五位八路同志跳崖,其中两位被挂在小树上,请赶紧派人去营救!

这个老道我知道,他是棋盘坨寺庙的李道长,也是个传奇人物。

在反“扫荡”前,我们对狼牙山进行勘踏时就认识了他,他很热心带着我们去熟悉狼牙山。

在狼牙山山顶,战友们豪迈放声歌唱,举枪齐射,高喊:

“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抗战胜利万岁!”……

在歌声中,我发现站在一旁的李老道,那庄重、枯瘦的脸上,悄悄地淌下两行泪水。

抗日战场上的杨成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场上的杨成武

后来,在这位老道的热心帮助下,我们不少的被服和装具都送上了狼牙山的秘密山洞里。

日军来“扫荡”时,从一个山洞里搜出了一部分被服,数量不小。正要点火烧掉这批物资时,忽然李老道说着日语出现了,大讲山上的忌讳,居然把日军给支走了。

随后,老道陪同刺杀教员去取回藏在山里的刺杀防具,老道还主动要和教员对刺,领教领教。

只见他把道袍一脱,熟练地单腿跪地,能内行地按顺序穿好刺杀护具。

原来,李老道出家前,曾经是军阀部队中的一个营长,他也是抗日的军人。

就在刚刚,李老道是亲眼目睹对面险峰上,6班五位战士弹药用尽,搬着石头与无数日本兵血战。

在惊得目瞪口呆的敌人面前,五位视死如归的八路军壮士,一个个纵身跳下悬崖!

老道见状,不禁大叫一声,跌坐在地,泪眼滂沱。

爬上崖的日军日军终于发现与其五百人激战一天的八路军,仅仅只有五人。他们排成几列,面对五壮士跳崖处,随着指挥官口令三鞠躬。

等日军退下山后,老道朝五壮士飞落的地方望去,发现悬崖壁上伸出的树枝,竟摇摇欲坠地挂着两位跳崖的勇士。

于是冒着遇上鬼子的风险,赶紧跑来告知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好的李老道,我向他致谢后,先派人去营救两位战士,然后带着司令部继续转移。

经过两天两夜的艰难突围,我们才顺利跳到狼牙山北面的九莲山,远远地甩掉了敌人。

在新驻地,我命令长久奔行的部队派出警戒,休息三天。

紧接着,1团长邱蔚给我来了电话,我问起那五位同志,尤其是被挂在树上的两位。

邱蔚同志声音沉重:“昨晚山风大,估计挂在树上的两位同志也掉下去了。如果掉下去了的话,肯定也牺牲了。”

我沉默了。

少顷,我低声问起7连6班五位同志的名字。

“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

“他们是狼牙山上的五壮士!是我们全分区的光荣,是我们八路军的骄傲!”我激动说。

93年,杨成武将军和葛振林重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3年,杨成武将军和葛振林重逢

邱蔚告诉我,根据我的意见,他要7连等大家安全转移后,留下一个班拖住敌人,最后转移。

6班长马宝玉听到消息,主动跑来找7连指导员蔡展鹏求战,让把这个任务交给6班。

6班是个硬骨头班,善打恶战,指导员同意了。

午夜,邱蔚带着大部队突围,在清冷的月光里,三四万名地方干部和群众由部队掩护着,井然有序地顺着盘陀路,悄悄地向碾子台方向转移。

邱蔚临走时,特地看望了7连6班的同志,对他们说,突围的队伍和你们连队的主力能不能安全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全看你们能不能把敌人死死拖住。

“从现在起,你们一个人就要对付十个或几十个敌人了。如果你们能充分利用狼牙山的天险和改造过的地形,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那么你们一定能拖住敌人!”

“请团首长放心!”五个人异口同声地说。

天刚蒙蒙亮,敌人便像群狼一样恶狠狠地扑了过来。

7连和留下来的一部分民兵密切协同,利用狼牙山的天险和改造过的地形,分兵把口,灵活御敌,在敌人必经之路埋下地雷,从各个方向朝敌人射击,造成漫天遍野都是八路军的假象。

从东西水村往棋盘坨爬上来的日军,一路上伴随着地雷的爆炸,死了四五十。日伪军指挥官更是确信网住了一条大鱼,愈加疯狂地进攻。

在激烈的战斗中,7连连长刘福山负了重伤,指导员蔡展鹏只好把他抱到一人多高的草丛里,让一个战士守着。

他找到马宝玉,让他们在山上掩护,争取让转移的同志和群众走得更远一些,也让连队主力安全地突出去。

指导员告诉他们,让他们坚持到中午就行,然后看情况,能往哪儿撤就往哪儿撤,明天到规定地点集合。

马宝玉坚定回答:“指导员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我了解完情况,当即向聂司令员报告:狼牙山五位勇士与敌激战,弹尽粮绝,舍身跳崖,壮烈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傍晚,邱蔚忽然又从电话里报来一个惊人消息:挂在狼牙山悬崖古树上的两位战士居然带着伤归队了!

“这真是奇迹啊!”我们都异常激动。

葛振林宋学义同志被悬崖壁上的树枝挂住,当时晕过去了。

醒来后,忍着伤痛爬到崖上。在战友、乡亲和李老道的援救下,两位壮士这才返回了连队。

我找到了葛振林和宋学义两位同志,后来又重上狼牙山找到李老道,他们都向我讲述了五壮士狼牙山上的壮举。

幸存的葛振林、宋学义和道士李圆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存的葛振林、宋学义和道士李圆忠

狼牙山上除了五壮士外,还有一位农民冉元同,也把知道的一切告诉了我们:

9月25日上午,冉元同发现日军扑向龙王庙子,就赶紧将他负责照看的一位八路军伤病员背进山洞隐蔽起来。

当他回头想照顾家里亲人的时候,被日军发现,不得不跑上了狼牙山。

此时,6班五位同志已经与敌人打响战斗。

为了吸引敌人,他们站着举枪向敌人射击。五百多名日伪军嗷嗷叫着,扑向他们。

地雷连连爆炸,日伪军鬼哭狼嚎,尸体横飞,敌人战战兢兢地挪动着脚步,仍是穷追不舍。

马宝玉同志趴着身子悄声说:“注意,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准打枪。在这儿,每人最多只许打五颗手榴弹。准备吧!”

日军越来越近,战士们死死盯着那一张狰狞面孔。

突然,班长马宝玉挺起半截身子,猛力摔出一颗手榴弹,大喊:“打!”

手榴弹和子弹呼啸着飞向敌人,日本兵被炸退下去了。

6班把日军打退后,招来一阵猛烈的炮火。山上的石头被炸得满天飞,硝烟把战士们笼罩着,他们啥也看不见。

6班的同志一边用稀疏的枪声勾引敌人,一边往棋盘坨山峰上爬,忽然碰到冉元同,就赶紧喊:

“老乡!鬼子追来了,快找个地方藏起来吧!”

冉元同好奇问:“同志们上哪儿?”

“上棋盘坨。”葛振林回答。

冉元同劝道:“别上那儿。附近就有山洞,鬼子找不着。跟我去吧!”

班长马宝玉感激地笑笑:“不行啊,我们得把敌人引到棋盘陀去!”

冉元同看他们上棋盘陀不成,又向牛角壶悬崖撤去,远远地望呆了。

日军发现了他,连打了三枪,吓得他连忙藏进牛角壶附近的大莲花瓣山。

这时,五位战士往牛角壶爬了一阵,也停住了,他们前面是一条绝路。

这时他们仍可以沿着隐蔽的盘陀路摆脱敌人,但他们担心部队和群众还没走远,敌人会继续追击。马宝玉瞅瞅周围的地形,决定在这里顶一阵子。

大家卧倒,打开手榴弹盖,在面前摆了一溜。这里是个小树林,能藏下百十来人,敌人一下摸不清虚实,不敢贸然行动。

这样一来,又为主力部队转移赢得了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冉元同一心牵挂着五位战士的安危,哪里能看到他们,他就往哪里去,连山洞也不钻了。

他看得很清楚,扑向五位同志的日军有几百名,头一回冲上去的七个日本兵。

只听到“啪”的一声,一个端机枪的日本兵往后一仰,旁边那个赶紧扶住他,把他放到一块小平地上,用白纱布给他缠头,然后把他背了下去。

敌人一摇小旗,下头又上去三十多个敌人,这时敌人远远摆上了一门小炮,又安上了一挺重机枪,朝牛角壶猛烈射击。

五位战士打到弹药用尽,身上找不到一颗手榴弹。胡福才同志最后才从地上又捡起一颗。

正要扔向日军,班长马宝玉夺过来,别在腰上了。

这颗要留给他们自己。

枪炮声都停住了,冉元同看到,日军又往上爬过一道坎,五位勇士站立起来,举着石头往下砸。

有的石头大,一个人搬不动,就两个人抬。砸到最后,身边一块石头也没有了。

班长马宝玉拔出仅有的一颗手榴弹。四位战友全都明白了,一齐靠向班长。

但他还是把那颗手榴弹甩向爬上来的敌人。

“撤!”马宝玉喊。

其实,这不过是他下意识的话,周围三面悬崖,从前崖到后崖只几十步,往哪里撤?

“狼牙山五勇士”中的葛振林(右)、宋学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狼牙山五勇士”中的葛振林(右)、宋学义

葛振林走在最后面,等他赶上去,四人已经站在崖边上了,马宝玉伸手抓住了葛振林的肩膀,断断续续地说:“老葛!我们牺牲了,有价值……光荣……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当俘虏!不能当俘虏!”

葛振林是副班长,五人中又只有他和班长是共产党员,应该做出榜样,他说:“人牺牲,枪也不能叫敌人得……”

马宝玉随手一抡,那支崭新的三八大盖飞到悬崖下面去了。葛振林举起手中的枪就往石头上摔,没摔烂,也随手甩下崖去了。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噙着泪举起心爱的枪,狠狠地摔了几下。

在敌人疯狂嚎叫中,五壮士昂起头来,一步一步地走上悬崖。马宝玉正了正军帽,大声喊道:“同志们,跟我来!”

顿时,狼牙山响起了“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的呼叫声。

冉元同看得真切,五位壮士跳崖时,不是在同一个位置,因视角原因,他没看到挂在树上的葛振林和宋学义。

他摸黑回村,把情况告诉了乡亲们,第二天上午,他带两人进山去为烈士收尸。

可到了崖底,只找到三位烈士的遗体。他们把三位烈士并排放在一起,使劲地用镐刨来土,盖在烈士的身上。

崖底都是石头,土少,冉元同又搬些石块砌在上面,直到像座坟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宣传干事钱丹辉亲自爬上狼牙山,找到邱蔚,又去找到葛振林和宋学义,仔细问了战斗经过。

回来后,他很快就写出了报告。我叫机要科立即向军区发报。聂司令员连着收到我们的两个电报后,马上就报告八路军总部。

很快,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各抗日根据地,延安电台还向全国做了广播,许多报纸也刊载了这则消息。

聂荣臻司令员在军区的一次会议上,高度评价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行为。他说: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我们要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为了悼念为国捐躯的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三位烈士,一分区隆重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我在追悼大会上宣读了军区命令,并准备建烈士纪念塔。

葛振林和宋学义当时正在后方医院养伤,没有到会参加。他们二人均获得表彰,并被送入“抗大”二分校学习深造。

1942年,狼牙山三烈士纪念塔开始动工修建了。

乡亲和战士们,满头大汗地挑着水和石灰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向高耸入云的棋盘坨爬去。

在他们身后,一群山羊背上绑着砖头,在放羊人的驱赶下,“咩咩”叫着,在乱石和荆棘中寻找着“路”,攀向棋盘坨。

狼牙山周围的乡亲们多好啊!他们勒紧裤带,冒着坠崖的危险,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壮士建了一座不朽的纪念碑。

1942年所建的三烈士纪念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所建的三烈士纪念塔

聂司令员亲自为整座碑题写了碑名,还额外题了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纪念碑落成了,整座碑是实心的,五丈高,巍然屹立在狼牙山山峰上,天气晴朗的时候,一出保定城,就可以远远望见。

狼牙山三烈士塔巍然耸立,极大鼓舞着晋察冀根据地广大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这也让日本侵略军朝夕不安,千方百计地想摧毁它。1943年9月,日本侵略者向我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专门架起了山炮,将“狼牙山三烈士塔”击毁。

后来,为纪念狼牙山五勇士的英雄事迹,当地政府又两次重新修建纪念塔。

我们几个军区领导在1942年4月为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位烈士写的纪念碑文,就一直镶嵌在南面围墙中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呜呼三壮士已战死矣,而生者犹继续为人民战斗,望狼山巍巍之高峰,谁不为之赞叹而高歌,我军对民族之忠贞,坚信我民族之不可战胜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重讲狼牙山五壮士?

一是作为司令员,杨成武将军关心狼牙山上紧张的局势,更关心自己的战友、乡亲。回忆的真挚、视角的独特,都打动着我们。

二是我们可以更接近那段历史,看到壮士精神背后动人的故事。

真实战争故事的真实,就在于通过具体的人来了解历史,让我们看到历史中更加生动的细节和感受。

越讲这些人们熟知的故事,越看到背后有更复杂的历史。

就像李老道,神秘而超脱,只在将军的回忆里留下一笔,难道不令我们遐想更多?

深夜突围的三四万人,又将怀着怎样的心情结成部队翻山越岭?

真实的历史永远比我们想象得更紧张精彩。故事所掀开的历史一角,正是我们记录的意义,也是传承的一种必要方式。

就像杨成武将军所说,自己只是“革命军中的马前卒”。几十年来,每当想起革命的艰难历程,流血牺牲的战友,如同父母的人民,总有一种内疚感,难以平静。

他说,之所以在晚年孜孜撰写这部长篇回忆录,也完全出自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对党和人民的感激之情,对先烈的缅怀之意。至于个人在历史上,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正因为有了这厚重的回忆,今天,此时此刻的我们,才得以和先烈们有了一次对话的机会。

编辑:思聪 霞姐

资料来源:《杨成武回忆录》

《杨成武画传》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