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枫子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帖:

怎样才能劝说自私的孩子放弃读博士?

事情是这样的。

博主有个26岁的儿子,在济南大学念的本科和研究生。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丈夫一直都是在工地打零工,没有退休金,只能靠低保度日。

所以,在儿子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她便早早帮儿子找好了工作,是家附近一个做芯片的工厂,月薪9500。

可就在她和老公等着儿子挣钱养家时,儿子却考取了南方科技大学的博士。

因为不了解这一块,她便去问了邻居,得知不是985,也不是211,不是重点学校,读也是给人送钱。

她便联合家里的亲戚轮番劝男孩放弃读博,甚至因此打了几架。

话题浏览量高达1100w+,网友疯狂吐槽:无知的父母,最毁孩子。

是啊,以这对父母有限的知识水平,他们不会知道,读博可以拿津贴、奖金。而南方科技大学又是中国博士生工资较高的大学之一,一年至少有10万的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他们的眼界更不可能知道,读完博士之后的下限很高,起码工资不会低于工厂的95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唏嘘不已。

很多时候,教育最大的障碍,并非是孩子自身知识与能力的不足,而是父母认知的贫瘠。

每个孩子生来好比做瓷器的黏土,父母如何塑造,就有怎样的雏形。

父母高瞻远瞩,胸中有丘壑,孩子才能不断向上攀爬。

父母的认知里,早就写好了孩子一生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的认知,决定孩子的眼界

记者@Chin Chen曾在工厂进行实地采访。

采访中有个叫李佳的男孩,他7岁时就被父母带到了汕头陈店的一个内衣小镇。

自此,他的生活和文胸再也没有分开过。

因为父母、姐姐都在镇上的文胸厂打工,同学的家里也大多从事这一行业。

所以,当他嫌弃读书无聊时,也顺理成章地跟着父母留在了内衣厂。

在父母看来,读书是花钱的事,早点出来打工也是好的。

可干了一段时间后,李佳又开始厌弃工作乏味。

他很想逃离文胸厂,去外面看看,但他不敢,因为他的世界里只有文胸厂。

因为眼界的局限,他只能重复着父辈们的命运。

小小年纪,就把自己的一生囚禁在了制作内衣流水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舍曾在书中说:“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孩子的第一经验来源,便是父母的认知。

孩子从家里继承来的见识和眼界,会成为他永远走不出的牢笼。

机场安检员@林一舟曾自述自己最后悔的事。

从小父母经常告诉她,一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好。

所以,哪怕她寒窗十几年,成功考上985大学的金融专业,一毕业就收到很多大公司的offer。

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大城市前途无限的工作,跑回了老家。

为的就是去面试县城一份机场安检员的工作。

当时,老师、朋友都纷纷劝她想清楚点。

但她依然固执地认为,工作稳定最重要。

如今,眼见之前的同学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唯独自己每个月领着四五千的工资,还要担心这小机场会不会被关闭,她懊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

父母给孩子从小“喂”什么,孩子便会有什么眼界。

父母认知开阔,孩子才能成为翱翔天际的那只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的认知,塑造孩子的三观

电影《成长教育》里,女主珍妮的父母特别功利,奉行金钱至上的观念。

平日里,父母经常教导珍妮要向钱看齐,要努力跻身上流社会。

珍妮一度看不起父母的势利,却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爱慕虚荣。

尤其是在结识了“上流人士”大卫,与他一起出入各种高档场所,体验所谓富豪生活后,她就不再上学,一心只想潇洒娱乐。

也因为无心学习,原本有望考上牛津大学的她,成绩一落千丈。

老师劝她以学业为重,她却直接选择了辍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就在她准备嫁入豪门时才发现:大卫不仅已婚生子,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的钱也全是赃款。

法国学者波达斯说:“人的观念、标准,深受家长影响,并根植于脑海。”

父母的认知,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丈量着孩子对世界判断的结果。

还记得因模仿老师而火出圈的钟美美吗?

当时,各种采访、代言、签约、带货,如潮水般向他涌来。

妈妈不希望他小小年纪,就被虚幻的光环和金钱裹挟,所以一一拒绝了。

并对他说:“家里不需要你赚钱。”

“如果签约,公司会三天两头找你,你可能无法正常学习,而你这个年纪,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读书,”

妈妈很清楚,流量带来的爆红是一时的,热度会褪去,不火才是常态。

唯独学到的知识,才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财富。

在妈妈的教育下,钟美美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很明确:先好好上学,再谈演戏。

他说,一个人不管再火,没有文化,没有受过教育,还是比较低档。

所以,当有人愿意出1500万与他签三年合同,附赠北京朝阳区三室两厅的房子时,钟美美果断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孩子的三观,要靠父母的认知来塑造;孩子的未来,要靠父母的智慧去引领。

父母深化认知,孩子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的认知,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

陕西农民夫妇吴治保和胡治爱,家境贫困,却把5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其中4个还是清华北大,被誉为“一门四清北大,五子皆才俊”。

这5个孩子中,有2个是女儿,而在农村女孩儿辍学,早早嫁人生子,是普遍现象。

所以很多亲戚都劝夫妇俩:

“把家里三个男孩供上大学就行了,女儿迟早都要嫁人的。”

但夫妇两坚决不认同。

在他们看来,男孩女孩都一样,每一个孩子都得接受教育,他们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供所有孩子读书。

正是父母的这份坚持,两个女孩才没有像那些无学可上的农村女孩,早早嫁人生子,一辈子都留在大山,而是靠着知识改变命运,拥有了无限可能的未来。

武志红曾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

孩子成长的路上,有太多的取舍、进退、利弊,需要父母权衡。

高段位的父母,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顿或利益,就去消耗孩子。

但低层次的父母,往往会因为自己思维的局限,目光的短浅,耽误孩子一生。

就像那个被藏高中录取通知书的女孩,如果不是因为父母无知,一心只想让她趁早赚钱。

14岁的她,本应该和同学一起在教室读书,朝着美好的未来努力奔跑,而不是十几岁,就吃尽社会的苦,更不会17岁未成年就被父母逼着嫁人。

还有6岁就跟着爸爸帮忙的“杀鱼弟”小孟,如果不是父亲狭隘,他不会小小年纪,就像个大人一样,整日忙着杀鱼挣钱。

如果不是父亲急功近利,为了一时的流量,把他当成“活招牌”,不让他返校上学。

他也不会有学上不了,只能十几年,日复一日地杀鱼,让他还没有见到世界的广阔,就早早把未来牢牢锁死在这几平米的鱼摊上。

孩子脚下的路,始于父母。

父母的认知,深刻影响着他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决定着孩子的人生会在哪里生根发芽。

父母目之所及,便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界定了孩子一生所能抵达的上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棵桂花树被栽进花盆里,就只能靠有限的土壤和养分生长,即便开出一些花,也只能芬芳一个小花盆。

如果把它栽进缸里,它的高度与生长势头,都会明显超越花盆里的模样。

如果把它栽进宽敞的庭院里,它能长成一棵又高又大的桂花树,芬芳整个庭院。

同一棵桂花树,最后决定它能长多高的,是孕育它的土地。

如果把孩子比作桂花树,那种植面积就是父母的认知。

父母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走向和结局。

父母打开认知,提升格局,孩子才能打开未来世界的窗户。

父母修炼自己,视野开阔,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托举和希望。

点个“在看”,与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