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2022年,苏州被列入“十四五”时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同年10月,苏州出台《苏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部署“无废城市”建设要点,全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产生的固体废物,总量与日俱增、种类日益复杂,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就是要强化不产废、少产废的鲜明导向,让社会生产更集约、生活更绿色,同时也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资源。去年7月,苏州高新区提出建立全区“1+7+N”的“无废城市”建设体系,并制定出台《苏州高新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入手,着力描绘无废无尘苏高新新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雷摄

“7+1+N”建设体系要做什么

苏州高新区又将如何

破题“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 ↓ ↓

“7+1+N”筑牢“底盘”

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现代化经济体系

苏州高新区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建立全区“1+7+N”的“无废城市”建设体系,“1”为1套实施方案,即《苏州高新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7”为苏州高新区7大板块结合区域实际,创新举措推动实施方案落细落实;“N”为若干个责任单位,各“无废城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细化责任分工,确保“无废城市”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苏州高新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无废城市”建设要达到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要求,助力苏州市进入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的第一方阵。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下降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加强,生活源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不断升级,建筑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农业固体废物多元化利用途径逐渐畅通。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公众参与度和群众满意度显著增强,城市精细化和现代化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根据阶段目标,到2025年,苏州高新区要实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持续提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与安全风险有效防控,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到2035年,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在建设指标上,苏州高新区系统梳理区内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源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等处理处置现状和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共65项,其中包括57项常规指标、5项苏州特色指标和3项苏州高新区特色指标。

率先启动“无废运河”

为太湖、大运河筑起“生态堤岸”

日前,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九部门印发《江苏省“无废运河”建设工作指导方案(2024—2025年)》,指导方案明确,苏州在内的8个设区市及6段主河道,以流域、部门、要素三大协同为主要思路,将大运河作为整体进行统筹利用与保护,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统筹水、气、土、固协同治理,加快绿色转型,打造“美丽运河”。

坐拥56座山体、20公里太湖岸线、28公里运河岸线的苏州高新区,早在实施“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就提前谋划落实“一湖一策”战略,全面加强太湖、大运河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作为农业固体废弃物,如何实现蓝藻资源化利用也一直是沿太湖各地努力破解的难题。镇湖蓝藻藻泥无害化资源化项目位于杵山避风港,占地50平方米,日处理藻泥峰值2吨,均值1吨。这一项目采用薄膜瞬时脱水技术,将藻水分离的藻泥采用特定工艺以均匀的厚度分布于设备表面,实现高效传热以及瞬时脱水,让蓝藻“瘦身”。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蓝藻爆发程度灵活调整藻泥处置能力,既满足蓝藻大规模爆发,又尽可能降低日常运维成本。通过这一项目,苏州高新区实现蓝藻处置全覆盖,同时无化学药剂添加,无有毒废气排放,无废液排出,无固体废弃物产生。除了蓝藻无害化处理,苏州高新区还对太湖沿线打捞的大量水草进行资源化利用。

苏州高新区努力将大运河文化带苏州高新区段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开展运河沿线环境整治,针对运河沿线的码头固体废物和扬尘污染、船舶水污染物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全面提升辖区内港口生态环境水平。区污防攻坚办联合区住建局(港航中心)、城乡局、城管局和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并加强日常巡查,建立长效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全面落实港口码头环境保护长效管理制度。

厂区变景区,企业变景点,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沿岸,正“冒”出越来越多的全新景点。大运河沿岸有专门生产炭黑的企业,宝化炭黑就是其中之一。该企业目前正在努力打造国内首家后工业生态景观公园,改造方案将充分利用场地内废弃的厂房、除尘塔、仓库、堆场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元素,加以改造和利用,力求体现历史文脉。

全域出击让家园更添绿意

“无废城市”建设按下“快进键”

苏州高新区静脉产业园内,国内首个污泥湿式氧化示范工程项目——污泥处理一期提升改造项目目前正处于调试阶段。

“我们这个项目主要对静脉产业园原污泥一期项目进行提升改造,采用湿式氧化技术对含水率80%的市政污泥进行处理,再进行深度脱水,可实现明显的污泥减量化,最终处理完的污泥还可循环使用,实现资源化利用。”清元协同环境(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少峰介绍,污泥处理一期提升改造项目是一个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项目设计污泥处理量为100吨/日,经过处理最终生成20吨含固率为65%的污泥,污泥减量达80%。据了解,苏州高新区静脉产业园污泥处理一期提升改造项目最快将于5月投入试运行。随着该项目上线投用,将为苏州高新区就地处理40%的市政污泥。

源头的“减肥瘦身”和“精分细拣”,是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根本出路。源头控不住,后续的收集、运输、处置都会承受巨大压力,进而影响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行。其中,生活垃圾处置是重中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雷摄

在苏州高新区,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其中,三座集运中心扮演着智慧枢纽的作用,通过高效转运,实现其他垃圾从前端、中端到末端的无缝衔接,提升城市颜值。每天清晨,统一涂装的蓝色密闭垃圾收集车缓缓驶入金山路集运中心,经过称重计量后进入卸料大厅。收集车倒车进入卸料车位,车尾的卸料舱门打开,车厢内的垃圾被缓缓推入卸料口。集运中心压缩工艺采用“水平直接压入装箱工艺+全自动辅助推料工艺及卸料槽+全自动换箱储箱系统+拉臂车转运”工艺,并采取“平进低出”工艺布置方案。目前,三座集运中心实际日处理生活垃圾量共计近800吨,全面打通其他垃圾运输过程中的“毛细血管”,让转运更清洁高效,将对居民与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目前,苏州高新区已经通过危废“绿岛”集中收集,为区内小微企业危险废物从产生、分类、收集、包装、暂存以及处置工作的全过程,提供一站式的管家服务,解决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同时,苏州高新区也逐步构建农业固废利用体系,实现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离田收储利用,发挥押金制及有偿回收模式有效回收农膜和农药包装。

根据《苏州高新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苏州高新区还将扎实推进“无废细胞”建设规划,积极打造特色亮点,确保“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另外,还将进一步提升公众社会的共识,深入宣传绿色发展理念,面向党政机关、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让减量、循环、再生理论深入人心,不断培育无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