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地都在想方设法为大地扩绿、兴绿、护绿,奇怪的是,来到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这里的科研人员正在想方设法“除绿”。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区,曾经有一片地,绿意连绵,苍翠盎然。

而今,这里却成了一片滩涂。

从绿“草”茵茵到滩涂连片,生态退化了吗?恰恰相反。

除掉的“这片绿”,指的是在黄河三角洲生长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到底是一种什么草?为什么要除掉它?

它的名字听起来浪漫诗意,外形似稻穗,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耐盐、耐淹性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花米草作为固滩促淤的“卫士”引入东营,对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减缓海岸线侵蚀具有一定作用。

可后来,互花米草成了我国沿海滩涂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植物。由于根系发达、繁殖力强、种群扩散快等特性,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扩张,破坏生态平衡,还会造成航道被淤、滩涂被占等,辽宁、福建、山东、海南等地都曾遭受过互花米草的“入侵”。

为了除掉它,2022年12月,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

东营市因地制宜探索出了3种治理模式:由于低潮滩地势低,互花米草长期被海水浸泡,因此只需采用刈割的方式,加上海水淹没其根系,阻断光合作用后,它就不会再生长了;中潮滩时而有海水淹没,时而又没有,便采用了刈割加围淹,人工引水调控,淹没互花米草根系;高潮滩地势高,几乎没有海水,但地质较硬,机器上得去,就采用刈割加翻耕的办法。如今,东营境内互花米草治理区清除比例已超9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刈割。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理前后对比照片。(杨斌 摄)

为了防止互花米草“卷土重来”,当地因地制宜恢复盐地碱蓬、海草等本土植被,底栖生物数量明显增加,黄河口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恢复本土植被盐地碱蓬。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行走黄河三角洲,鸟儿唧唧啾啾,叫声悠扬婉转,回荡在片片浅滩之上。当地人说,这是重新回来的鸟儿唱出的“赞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天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