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传消息——自今年五一假期开始,东航乘务员将摘掉口罩为旅客提供服务——虽然我向东航求证了一下,对方表示并没有这个计划,不明白这条消息是怎么开始传播的,而且在我看来,摘不摘口罩也完全不是东航一家航空公司能够决定的。

但不得不说,摘口罩这事已经流传许久了。

年初我曾跟几家航司探讨过这个问题,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大家表现的很兴奋,特别期待乘务员们能摘掉口罩,我那会儿就很好奇:为什么会对这件事表现的如此期待呢?

当然,今天在这里不是要探讨任何象征意义的符号,只是想单纯从管理的角度去瞎聊。

因为航司对空乘摘口罩的热忱和空乘自己的暧昧态度之间,有一种强烈的反差——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做管理的人在这件事上兴致勃勃,被管理的人在这件事上兴趣缺缺。”

似乎没有人想过:也许乘务员们,不想摘口罩呢

从乘务员的角度看,不愿摘口罩大概有三个原因:

一是节约时间,同时减少出勤化妆压力和妆容检查压力;

二是在旅客面前可以一定程度遮挡脸部,减轻直接面对旅客时被审视的压力;

三是疫情期间已养成习惯的健康防护考虑。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大家已经习惯了藏在口罩背后,只露出大眼睛在外面滴溜溜的转,有一说一,这种工作形式其实乘务员们还挺喜欢的。特别是飞早班的时候,节省了大量化妆占用的时间,能让自己多睡会。

目前假睫毛在乘务队伍普及率极高,因为旅客能看到的只有眼睛,乘务员种假睫毛、纹眉纹眼线很普遍,出任务前只需要在很短时间里打个粉底,把眼影画好,把睫毛刷高,戴上口罩就可以美美的上飞机了。

但对于口罩遮挡区域,姑娘们就不再那么重视,甚至在刚开始那两年,很多姑娘粉底腮红口红都不涂,着实省时省力。

而在航班上,也不用太在意表情管理,眼神在外面飞舞就好,管我嘴巴是笑还是不笑。

其实摘不摘口罩,只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一纸文件,航空公司执行就好,但我还是想给列为提个醒:

1.不建议完全一刀切,如果乘务员执勤时自身有感冒、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容易发生病菌飞沫传播的症状,或脸部出现过敏等不太适合完全露脸的症状等,但都属于轻症又符合飞行标准的,经过乘务长观察评估和同意后,其应该被允许戴口罩,而不是一套组必须强制性保持一致,这样做既防止传染旅客和机组其他成员,也保护了感冒的乘务员,相信大家会有这个主观意愿。

2.据说口罩和手套会一起摘,我认为手套的习惯应该部分保留,特别是乘务员进行收取旅客用过的餐盒杯子垃圾等工作时,建议还是要戴手套,这是一个卫生问题,且有健康隐患和投诉隐患。

摘不摘口罩,其实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管中窥豹,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个管理的矛盾问题。

这种管理者与一线员工之间的认知矛盾,反映出航司高层决策时往往可能忽略了员工的实际感受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管理层可能更注重于公司的整体形象或者遵循行业的普遍趋势,而忽略了对基层员工实际工作体验的深入了解。

就像当年疫情初期我们强烈呼吁乘务员戴口罩时,航司管理层迟迟不松口,迟迟不允许乘务员戴口罩,直到公众人物都在呼吁,民航一线也民怨沸腾,才匆匆宣布调整政策,允许乘务员戴口罩。

这一戴,就是四年多。

如今,刚传言要“摘口罩”,不少管理层又开始“自嗨”,鲜有人去认真调研一线的真实情况和员工需要,到最后可能会导致决策与实际执行层面的脱节,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执行效率,在服务旅客层面也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投诉隐患。

呼吁管理者更多地靠近群众,听取一线员工的声音,通过调查问卷、基层调研等方式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然后认真推动解决。

口罩最后是戴是摘,何时戴何时摘,谁要戴谁要摘,看起来貌似简单,但考验的却是民航管理干部的权力观、政绩观。

把心思放在“干实事”上,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破解之策,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真心拥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