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人民的辛酸

我们知道,由于耕地红线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影响,河南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因此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外省务工人员。从七人普数据看,2020年河南省流出到外省的人口达1610.09万人,是全国第一外流人口大省。

数据的背后,是多少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如果不是为了讨生活谋生计,谁愿意背负着告别妻儿老小而客走他乡的沉重枷锁?

试想一下,如果河南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是否就会有更多的河南人民不用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打工呢?是否就会有更多的河南人民可以拥有更多与家人的团聚机会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富士康的引入,让数以十万计的河南青年不用跑到江浙、广东等发达地区,而是在距离省内各地市都不太远郑州,就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相对体面的工作。

尽管富士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加班时间过长、薪资待遇较低等。但是让我们退一万步来想,如果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强迫措施之下,宁愿到“血汗工厂”富士康做一名产业工人,也不愿回到老家种地,他的理由恐怕只有一个:打工也比种地强。

二、胡辣汤与人口

在此我们先引入一个经济学重要概念:规模经济,我们举例来说明。

假如你是一家早餐店老板,你每天的房租、设备损耗等固定开支为100元。卖一碗胡辣汤的人力成本、原料成本、水电气成本加一起为3元。如果你卖100碗胡辣汤,那么平摊到每碗胡辣汤的总成本为3元+固定开支/胡辣汤碗数=3元+1元=4元。但如果你卖200碗胡辣汤,那么平摊到每碗胡辣汤的总成本为3元+固定开支/胡辣汤碗数=3元+0.5元=3.5元。

由此可见,你卖的胡辣汤越多,平摊到每碗胡辣汤的成本越少,每碗胡辣汤赚的钱也就越多,这就是规模经济的体现。

我们假设胡辣汤碗数等于一个城市的人口数,而房租设备损耗等固定开支等于一个城市的基建、教育、医疗等政府开支。聪明的你想必已经发现,一个城市的人口越多,平摊到每个人的政府开支越少。虽然政府开支也会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但是总的规律是政府开支的涨幅不如人口增长创造的税收的涨幅,因此平均每个人得到的财政资金也会增加,这个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更好。

以上的论证表明了人口增长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人口增长的非得是郑州而不能是省内其他城市呢?

三、为什么是郑州?

首先说明我不是郑州人,反倒是郑州周边城市的人。这个问题,我们同样可以用规模经济来解答。因为郑州是河南的省会,因为郑州的经济水平全省第一,因为郑州已经拥有比省内其他兄弟城市更好的发展基础。这就表明,郑州的“投入产出比”更高。同样的工作时间,在郑州得到的报酬比其他兄弟城市高,生活水平也更好。而人民是用脚投票的,他们自己选择来到郑州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说,是人民选择了郑州,而不是郑州选择了人民。

繁荣的郑州二七广场夜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繁荣的郑州二七广场夜景

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放弃其他城市的发展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大城市在抵御流行病、战争、自然灾害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因此注重以小城市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同样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之上,取消各城市户籍的“隐形福利”,让外来人口也能享受到与本地居民一样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以此促进要素的最优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比”,最终提高每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收入,对所有人都是有好处的。

四、结尾

最后化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河南这片古老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1亿人民的感情:我将长眠,祝福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