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诗人中,提及酒仙,多数人首先会想到飘逸洒脱的李白。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唐初,有一位诗人,其酒量之惊人、酒品之高,足以与李白PK。

甚至可以说,拼酒量,李白未必能胜过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料记载,这位诗人一次可以喝下五斗酒,且依旧清醒如常,实乃罕见。

他更是毫不谦虚,挥毫泼墨,撰写《五斗先生》一文,以此来炫耀自己海量。

为了能喝到美酒,他情愿降职,跑去酿酒。为了能喝酒,他竟能舍弃官职,醉酒后写下“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他嗜酒如命,每每畅饮至酣,却从无醉语出口,无一丝醉态流露。

他,是人间难得的清醒者,醉与醒,于他而言,不过是旷达与萧疏的转换。

他的旷达洒脱,连李白也自愧不如。

唐朝时,文人墨客皆以入仕为荣,他却独树一帜,一生不爱做官,却屡有官运。每次归隐,都会被朝廷重新征召。

这样的经历,在唐朝诗人中可谓独一无二。

他便是五言律诗奠基人——王绩,号东皋子,出身于绛州龙门,即今山西河津之地。

尽管,他的名字不为众人所熟知,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却不可磨灭。

譬如王绩的这首《野望》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秋日画卷,日暮时分,田园一派宁静而祥和的景象。

首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情境。薄暮时分,一位老者,悠然站在在村头山冈之上,目光四周徘徊,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他在思考,我究竟想要去哪里呢?

很多人误认为,这里王绩百无聊赖。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位老者,晚饭后出来散散步,享受这份宁静,偶尔发发牢骚。

不信,我们继续读。

接着,一幅山家秋晚图,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

颔联中,举目四望,只见树木都染上了秋色,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壮丽。

这是夜幕降临前的静谧。

然而颈联让整个画面活跃起来。牧人驱赶着牛犊回家,猎马带着捕获的猎物归来。

这四句,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相互交织,搭配得恰到好处。

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还能说王绩悲伤吗?如果有悲,那秋色就不会显得如此祥和,而是充满了萧条与凄凉。

比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又或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才是悲,孤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两句,不是大家互不相识,更不是王绩的孤独和苦闷。

而是,王绩回到自身,他感慨在这个世界中,自己很难找到知己。于是,他长歌一曲,怀念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

这两句更多的是,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他的志。不是他不得志。一个不在乎仕途的人,还会在乎失业吗?

《野望》初读时,并不觉得精彩,甚至觉得它平庸。

然而,依照诗歌史的脉络,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依次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时,便会为他拍手叫好。

南朝诗坛文风为追求贵气,假装高大尚,脱离生活,语言晦涩难懂,让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

而王绩这首《野望》,语言简洁明快,充满烟火气,接地气,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正如那句古语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绩勇于尝新,此诗首尾抒情言事,中间写景,形成情——景——情的反复,使得诗意深化与升华。

这种结构安排,为后世律诗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初唐诗坛注入了新活力。

因此,王绩被誉为五言律诗的奠基者。

读诗时,我们不应仓促地给诗人贴上悲伤的标签,而应静下心来,走进去,看看诗人到底想说什么,看看他们对世界、对生活、对自我的独特感悟。

用心听诗人的心声,而不是粘贴复制他人的解读,用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接纳那些真正触动我们内心的地方。

读诗如此,读书亦是如此,事事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