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

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这样说。

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和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屠呦呦和母亲

1930年12月30日,在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508号的屠家,小女孩出生时“呦呦”的哭声,让屠家继3个儿子之后喜得终日所盼的“千金”。

屠家以《诗经·小雅·鹿鸣》中著名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撷取“呦呦”为小女取名,未曾想到这充满诗意的名字,竟使屠呦呦一生就此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思是鹿见到蒿草,便发出“呦呦”的鸣声,呼朋引伴来食。有人说,《诗经》中的这句话“预言”了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渊源,那么随后的两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意思为,我有好的宾客,他已盛名昭昭,这句话似乎更贴切地“预示”了屠呦呦今日的声名远播。

5岁起,屠呦呦的父母将她送入幼儿园。

15岁起她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早年屠呦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年屠呦呦

1967年,中国启动“523”项目,召集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一起研发对付当时的顽疾——疟疾的新药物,屠呦呦位列其中。

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根据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

呦呦这个名字和青蒿素这个植物,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冥冥中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