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收复北方失地,这是自高宗朝以来南宋朝野爱国人士的普遍愿望,至于时机是否成熟,条件是否具备,各人的看法就不尽相同。

韩侂胄在实现了对道学官员的政治报复,并掌握了大权以后,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夙愿,同时也怀有“立盖世功名以自固”的个人目的,将主要精力放到如何对金用兵以收复北方失地上,这样便使自“隆兴和议”以来相对平静了四十余年之久的宋金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韩侂胄的北伐准备

此时的金朝,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已经走向衰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南宋绍熙五年)正月,金大通节度使、爱王完颜大辨据五国城(在黑龙江依兰县)叛变,历时达十年之久,使金朝“师旅大丧”。

十三世纪初年,金朝北边又岷起了强大的蒙古族,蒙古骑兵多次南下,每次都将金兵打得大败,对金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金朝的衰落,给南宋恢复中原故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为了进行北伐,韩侂胄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

在军事上,南宋朝廷多次下诏要求宰执、诸路帅臣等推荐可为将帅的人才,并加紧对各地军队和民兵“万弩手”的操练。在四川、两淮、荆襄等地增招士兵,屯驻军队,造战车、战船,市军马。

开禧元年(1205)正月,宁宗拿出封桩库金一万两以待赏功。六月,诏令各路军队秘密作行军准备。

在舆论上,大力表彰抗战派,贬斥投降派,在镇江府为韩世忠立庙,追封岳飞为鄂王。同时,削去了秦桧的王爵,把他的谥号改为“谬丑”,以此来激发人们的抗战热情,鼓舞抗战士气。为了试探金人的反应,南宋军队还不时地在边界制造摩擦。

金人对于南宋长时期的军事动向,早已有所察觉。

泰和三年(1203,南宋嘉泰三年)十月,完颜阿鲁带出使南宋回国,向金章宗报告说:“宋权臣韩侂胄市马厉兵,将谋北侵。”

泰和五年三月,金人得到来自南宋的情报,言“韩侂胄屯兵鄂、岳,将谋北侵”。

为此,金朝一方面向南宋政府提出外交抗议,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军事部署。

嘉泰三年冬,金人开始在沿边聚粮增戍,并关闭设在襄阳的榷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禧元年五月,又派平章政事、仆散忠义之子仆散揆为河南宣抚使,驻开封,调集各路军队,以对付南宋方面可能发动的进攻。宋、金关系日趋紧张。

尽管此时的金朝已经完全丧失了昔日咄咄逼人的势头,但仍然没有将南宋放在眼里。金朝每次派往南宋的使节,都蛮横无理,要南宋君臣坚持以前一套仪式行事。

宁宗对于自己的屈辱地位深感不满,所以也支持韩侂胄对金人采取强硬的态度。

2、韩侂胄北伐的舆论氛围

为了摸清金人的情况,韩侂胄于嘉泰四年(1204)九月,遣侍御史邓友龙为贺金正旦使出使金朝。

某日晚上,有人到邓友龙住处求见,向他详细地诉说了金为蒙古所困,国内饥馑连年,民不聊生的情况,以为只要南宋一出兵,就会形成“势如拉朽”的局面。

邓友龙回国后,向韩侂胄作了报告,“且上倡兵之书”。

开禧元年(1205),礼部侍郎李壁出使金朝归来,也力言金朝是“赤地千里,斗米万钱,与鞑为仇,且有内变”。

与此同时,新除知绍兴府辛弃疾入见,以为金人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

当时也有人反对举行北伐,如武学生华岳上书,“谏朝廷不宜用兵,恐启边衅”,但由此忤韩侂胄,被送建宁府编管。执政张孝伯、费士寅“心知其难而未敢显谏”,先后被出知地方。

于是朝廷上下形成了进行北伐的一边倒舆论。

是年殿试,奏名进士毛自知在对策中,积极主张对金用兵,结果被擢为第一名。

正当韩侂胄跃跃欲试,从政治上、军事上、社会舆论上积极地进行北伐准备之际,他的政敌却藏在暗处观变,等待着他的失败,以便给韩侂胄以致命的打击。

3、不宣而战的开禧北伐

开禧二年(1206)正月,南宋以吏部侍郎薛叔似为京西湖北宣谕使。三月,以四川制置使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为宣抚副使。给事中邓友龙为两淮宣谕使。

四月,再以薛叔似为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宣抚使,以邓友龙为御史中丞、两淮宣抚使。再以殿前副都指挥使郭倪兼山东、京东路招抚使,鄂州都统赵淳兼京西北路招抚使,江陵副都统兼知襄阳府皇甫斌为副使,又“调三衙兵增戍淮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而做好了从两淮、京西、川陕三路对金朝发动全面进攻的准备。

当年四月,郭倪派部将毕再遇(岳飞部将毕进之子)和镇江都统陈孝庆进兵,攻打泗州(在江苏盱眙以北,淮河西岸,清时州城陷入洪泽湖中)。

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率八十七名敢死之士为前锋,假装要进攻西城,亲率士兵杀入东城,歼敌数百人,金兵溃逃。金兵尚坚守西城,毕再遇树起大将旗帜,大声喊话:“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可速降!”

西城随之投降。

郭倪来劳军,授毕再遇刺史官衔,毕再遇说:“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不肯接受。

其他宋军此时也相继得手:

江州统制许进收复了新息县(今属河南),光州忠义人孙成收复了褒信县(河南息县包信镇),五月,陈孝庆又收复了虹县(安徽泗县)。

在对金不宣而战取得一些胜利的有利形势下,五月初六日,宁宗内批:“北虏世仇,久稽报复,爰遵先志,决策讨除,宜颁诏音,明示海内。”

翌日,宋廷即下诏伐金,“开禧北伐”正式开始。

4、毕再遇的胜利

金朝对于南宋的进攻早有准备,采取的是“设备养恶”和后发制人的策略。

战争爆发后,金廷应河南统军司奏,“乃聚郑、汝、阳翟之兵于昌武,以南京副留守兼兵马副都总管纥石烈毅统之,聚亳、陈、襄邑兵于归德,以河南路副统军徒单锋统之”。

统军使纥石烈子仁“自以所部兵驻汴”,居中指挥,以抵御南宋军队自两淮的进攻。

又以“山东东、西路军七千付统军纥石烈执中驻大名,河北东、西路军万七千屯河南,皆给以马,有老弱者易其人”。

以此作为左右两线的策应。

接着,金廷又以完颜充为陕西五路兵马都统使,全权指挥陕西金军作战,抵御南宋军队自川陕的进攻。并“诏仆散揆领行省于汴,许以便宜从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章宗考虑到“宋兵方炽,东北新调之兵未集,河南之众不足支,命河北、大名、北京、天山之兵万五千屯真定、河间、清、献等以为应”,作为抵御南宋军队进攻的第二道防线,兼以进援河南金军。

但是,南宋由于军政腐败,将帅乏人,大多数统军将领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们平时只知行贿权要,求得升迁,掊克士兵,中饱私囊,而从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因而军队的总体战斗力极差。

五月初六日,奉命进攻蔡州(河南汝南)的江州都统王大节,被金人打得大败,士兵全部逃散。接着,皇甫斌进攻唐州(河南唐河县),建康都统李爽进攻寿州(安徽寿县)都先后失败。

宁宗伐金诏书下达后,南宋东路主帅郭倪一面遣毕再遇带领四百八十名骑兵为先锋,取徐州(今属江苏),以牵制金人在两淮的兵力,一面遣其弟池州副都统郭倬、主管军马行司公事李汝翼和军马司统制田俊迈部分三路渡淮,会兵攻打宿州(安徽宿县)。

正当进攻宿州城的忠义民兵抢先登上城头之际,南宋官军“反妒其功。自下射之”,使民兵攻城陷于失败。

本欲投降的城内金兵,看到这一情况,认为:“(他们)是一家人犹尔,我辈何以脱于戮。”

遂坚守不降。此时宋军粮道已被一股失散在宿州城外的金兵焚毁,可是郭倬、李汝翼、田俊迈三将竟毫无察觉,“但怪粮不时至”。

数日后,宋军粮尽。又值“暑雨大作”,兵营被淹,郭、李、田三军无法支持,遂向蕲县方向(在安徽宿县南)逃跑。

刚入县城,即遭金兵围堵,郭倬竟将田俊迈捆绑交给金人,以求得自己逃命。

金军“既得俊迈,折箭为誓,启门以出二将,犹剿其后骑,免者不能半焉”。

毕再遇率领的军队不顾金兵反扑,加速向徐州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毕军抵达灵壁(今属安徽)时,金军五千人已经迎头赶来,郭倪命令退兵,毕军勇敢战斗,以少胜多打退了敌人的进攻,逐北三十里后,才全师还泗州,从而成为南宋东路军唯一不败的军队。

毕再遇还师后,以战功第一,自武节郎(从七品武官)超授武功大夫(正七品武官),除左骁卫将军。稍后,宋廷命毕再遇出知盱眙军。

5、宋军进攻的失败

在四川方面,吴曦为配合南宋在两淮的军事行动,从开禧二年正月起,就频频发动对金人的骚扰。

先是“诱募边民为盗,遣谍以利饵凤翔卒温昌,结三虞候军为内应”,不料温昌告变,金人预为防备,吴曦计划不行。

接着,吴曦遣兵围抹熟龙堡,很快被金将蒲鲜长安击败。四月,攻来远镇(在甘肃武山县西南)之兰家岭,仍未得手。

待宋廷正式下诏北伐后,程松即命军队从左、中、右三路向金人发动进攻:

右路由兴元都统秦世辅率领,向凤翔(今属陕西)方向进攻;
左路由吴曦军向秦州(甘肃天水)方向进攻;
程松自己率兵数万,自中路分道袭陕西宝鸡西南之和尚原、西山寨、龙门关。

但秦世辅军行至城固县(今属陕西),尚未与金人交手,军就大乱,右路进攻彻底失败。左路吴曦军于六月底进攻巩州(甘肃陇西)西南之盐川寨,被金将完颜王喜击败。

七月,吴曦兵五万进攻秦州,金西路都统副使完颜承裕、秦州防御使完颜璘等以骑兵千余人迎战,“追奔四十里,凡六战,宋兵大败,斩首四千余级”。

九月下旬,吴曦派部将冯兴、杨雄、李珪等率步骑八千再次进攻秦州,完颜承裕与河州防御使富察秉铉等大举反击,杀死宋军官兵三千余人,“斩杨雄、李珪于阵,冯兴仅以身免”,金兵乘胜攻占成州(甘肃成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路,程松于七月遣别将曲昌世袭取方山原(在陕西陇县西南),以吸引金兵主力,自己则率宋军乘着大雾和暴雨,在当地义兵配合下,一举攻占了和尚原、西山寨和龙门关。

但是,完颜纲的金军迅速开展反击,于九月将和尚原、方山原等地全部夺回。程松败退,逃回兴元。

南宋在两淮和川蜀的进攻接连遭到挫败后,韩侂胄感到形势不妙,对东线将领作了调整,对败将作了惩处,命丘崈代邓友龙为两淮宣抚使,前往扬州部署诸将,招收溃卒。丘崈为集中兵力守卫两淮,让军队放弃泗州,退守盱眙(今属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