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

近年来,《库艺术》持续关注与推动“色彩绘画”这一学术方向,在推出相关专题系列访谈的同时,也开启了“色彩绘画”创研工作坊,帮助创作者更好地深化与拓展对“色彩”及“色彩绘画”的理解。

本期为读者转载一篇于2023年,亚洲艺术中心举办的“陈文骥·马树青”作品展的相关报道文章,文章中有意思的点在于两位艺术家在空间展呈中的对抽象艺术的整体性思考与空间实践的“共谋”,从色彩、材料、边界与观看等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两位艺术家在面对绘画时的“理性与感性、向内与向外、疏离与在场……”

陈文骥×马树青

色彩、材料、边界与观看

文章转自:艺术栗子

亚洲艺术中心的展览“陈文骥·马树青”是一次漫长的,跨越了几十年的相见。两位艺术家选择以小尺幅作品,撑起偌大的展览空间,这是主动给予创作巨大的挑战。跨过大相径庭的人生经验、学习背景,在同一个空间里,通过展示他们从不同路径迈入抽象艺术的作品,展开一场沉默、内敛又饱含深意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展览现场

01 | 一场空间实践的“共谋”

在“陈文骥·马树青”的驱动下,亚洲艺术中心(北京)空间变化得悄无声息。艺术家做展览,总显得有些“被动”,这次,两位艺术家掌握主动,从各自的美学态度出发,呈现对抽象艺术的整体性思考,实现了一次空间实践的“共谋”。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展览现场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偏钴蓝的...

布上油画、喷罐漆

33 x 50cm

2023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 偏钴蓝的...(侧面)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无题 Whi.白a1-a3

铝板丙烯综合媒介

56 x 51.5cm x 3

2023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无 题 Whi.白a1-a3(局部)

陈文骥与马树青对空间的考量可谓事无巨细:大到拆墙打洞,绘制和反复调试展陈设计,考量作品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小到作品高度与整体布局,细微之处,还遍及发生在作品间的“私密对话”……均是二人亲力亲为、反复考量、谨慎布局后的结果,展览的完成度,不亚于一件醇熟的作品。

几乎所有作品都是2021年至今的创作,没有一张大画幅作品,然而,画幅的小绝非偶然,而是出于共同的艺术立场。小作品能改变观者的状态,随着观看状态的更改,空间也对作品产生新的视觉效应。陈文骥这样形容,大作品总是伴随喧闹,小作品却一定意味着“个体成功”,也更沉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展览现场

为此,亚洲艺术中心调整原有空间结构,使得空间更通透,更纵深,更具召唤性,希望为观者提供一个安静、疏离、预留气口的空间质感。陈文骥制造的微妙色彩过渡,荧光便签隐藏在画作背后,题目与画面一起谋划文字游戏;马树青作品中环氧树脂的色泽变幻,边缘丰富的材料质感与层次处理……小画幅并不意味更少的内容。

不 拼力气,不比拼谁更强悍,抽象绘画在空间中发挥实际效应,有哪些手段和 表 达的可能性? 在这样一个大型的“小画”展里,亮出的是两位“高手”的内功。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在银之上的朱红色

木板上喷罐漆

20 x 38cm

2021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在银之上的朱红色(侧面)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D2023-07

木框树脂

直径 20cm

2023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D2023-07(局部)

有趣的是,作品以“乱序”交织呈现,注意力不再是“某人”之作,观者可以更沉浸、更客观地对待作品所传递的视觉效应。艺术家期待观众通过更主动的甄别,建立自己的观看立场。

挂画的高度也有考究,配合小尺幅作品与空间的关系,陈文骥希望作品位置低于一般展览的视线,最终将画的上边沿位置定在1.7米高。这一数据来自陈文骥的反复试验和推敲。曾经留学德国的马树青笑称,合作中常能感受到陈文骥的严谨和精准,很有“德系”风范。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是:粉土红+褐色(左)

那是:白+白(中)

那是:灰+粉(右)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A2023-10

木板丙烯综合媒介

直径50cm

2022-2023

陈文骥确实偏爱德国的艺术精神,他喜爱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为编写教材进行创作的德裔欧普艺术家阿尔伯斯。他欣赏艺术家的工作模式,理性胜于感性,相比创作,更像是工作。“马树青作品里面也有类似的痕迹,所以我希望展览呈现上,有感性的痕迹,但最终是有理性、有次序、有限度的。”陈文骥说。

 贝歇夫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歇夫妇

水塔

摄影

40 × 30cm × 15

1982-2009

他们同样意识到,抽象艺术重要的不止是作品,借此展览机会,得以强调他们基于空间实践的艺术立场。这是与过去展览最大的不同,也是陈文骥口中“一个共谋的工作过程”的目标——打破某种惯例。

02 | 缘起“抽象”

1987年,陈文骥与马树青几乎同时以具象风格在油画界崭露头角,跨越30余年,他们各自在创作中不断做减法,走向绘画性的极致。都是科班出身,教育背景一东一西,人生经历一动一静,走向可谓大相径庭,理性与感性、向内与向外、疏离与在场。

 陈文骥在展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在展厅
 马树青在展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在展厅

都是50后,陈文骥比马树青大两岁。陈文骥出生于上海,马树青是天津人。1978年,陈文骥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2014年退休,在自我的世界里耕耘创作,不管愿与不愿,愈疏远人群,却愈引人注目;马树青1976年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毕业,80年代末赴德学习自由绘画专业,90年代中期移居巴黎,直到2003年定居北京。

 1990年马树青在慕尼黑美术学院教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马树青在慕尼黑美术学院教室
 马树青在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的导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在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的导师

艺术家杰瑞·翟纽克 (Jerry Zeniuk)

缘分其实早已启动,被艺术立场逐渐加深。1987年,他们都参加了中国第一届油画展,双双提交了自己早期的具象绘画作品,双双获奖。那时起马树青注意到了与众不同的陈文骥。“和其他中国油画家不一样,他已经进入了形式化的探索。”马树青回忆道。

围坐桌前回忆过去,陈文骥显然对年份和数字,对客观性的标记更敏感,谈话里,经常是陈文骥抛出具体数字,再由马树青生动地还原起当年现场。2012年,他们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上碰面。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样-红B(左)

那样-白+蓝(右)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A2023-01

布面丙烯综合媒介

65 x 32cm

2022-2023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A2023-01(局部)

那次展览经历,马树青对陈文骥严谨的创作态度印象深刻,尤其当他知道陈文骥在家里建了一堵墙,1:1还原了中国美术馆的展墙角度,他颇为震惊。“这次展览的合作,每天都可以感受到他严谨的风格。”马树青说。

创作理念日趋接近,注定了缘分远未结束。马树青与陈文骥也逐渐在展厅外发展出友谊,聊天投契,生活节奏接近,连“怪癖”也有些类似,他们都无法忍受“外人”踏入工作室半步,都与助手无缘,凡事亲力亲为。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是:泛红的边缘

铝塑板上油画、丙烯、喷灌漆

40 x 50cm

2022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是:泛红的边缘(侧面)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D2023-03

木框树脂

直径20cm

2023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D2023-03(侧面)

一个趋向理性,一个趋于感性。一个安居一隅,和外界若即若离,纯粹为自我而探寻艺术;一个游走世界,将向外探索为驱动力,完成自我艺术革新。最终殊途同归,以各自的姿态向绘画性的边界挺近,直至抽象艺术世界的尽头。以惊奇的沉默,掷地有声的内敛,宁静却暗涌的方式,他们在同一个展览的同片空间里相遇。

03 | 色彩、材料、边界与观看

进入展厅,后工业气质的荧光色彩立刻跃入眼帘。对陈文骥来说,每次色彩更新,更像顺应自我波动的顺势而为;对马树青来说,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使命与可能性。

长期以材料和色彩为媒介进行抽象研究,时隔多年,马树青开始触碰纯度更高的色彩,他发现画出像糖果一样的色彩,反而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尝试没有界限,只因所有尝试都发生在非常严格和精准的自我控制中。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展览现场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Z2023-06

铝板丙烯综合媒介

56 x 51.5cm

2023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Z2023-06(侧面)

陈文骥则全盘接受自己被某种颜色吸引。“我以前的作品都以黑白色系为主。为什么我会受到一些色彩的影响?我想,我必须再深入进去,多‘吃’一口,比别人更多尝一尝‘甜’的滋味。哪怕‘吃’到自己受不了,到极限时,我相信会出现新的某种有力的反应。”

在陈文骥心里,艺术家总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人们否定和抵触的境地,并独自承受这一过程。他自己也意识到,2022年用的颜色,很不像过去的陈文骥。当2022年需要用色彩进行自我解困时,那种夺目的“芭比粉”便出现了。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展览现场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灰之上

布上油画

48 x 38cm

2022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灰之上(侧面)

没有一种颜色是陈文骥的“符号”,有的艺术家使用色彩背后的文化与社会属性,陈文骥则是用色彩完成自己。颜色能让他感到轻松一点,理由就已足够。就像陈文骥此次展览的作品大量采用弧形图案,一方面是对展览作品的综合考量,另一方面是现阶段的个人表达——他需要一种柔软、饱满的状态,例如一道富有美感的弧线。

令人感官愉快的色彩,由材料进一步强调出物质性,陈文骥和马树青的艺术实验同样在材料上探索绘画的边界。陈文骥用绘画呈现思维方式,呈现一次实验过程的结果和价值;马树青则在概念表述与材料的张力间,进行没有终点的推进。

 1973年陈文骥(左一)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工作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陈文骥(左一)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工作期间
 2019年陈文骥在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陈文骥在工作室

陈文骥年少时曾在一家百年工厂工作,从小成长在带有中国工业化开端特性的美学因素中。纸板、纤维板、木板喷漆、铝塑板、金属喷漆,工业美学对陈文骥发挥着特殊力量,在他眼里,它们像拥有生命。

马树青则将作品与材料的关系,形容为概念与具体的碰撞。具体是指材料,材料进一步引发方法。在铝板、环氧树脂和木头之间的材料实验里贯彻他的方法,当多彩的环氧树脂如同树干切面般,与木工打造的木托连接在一起,激发出某种物质占有空间过程中的别样效应。

空间意识、色彩与材料,陈文骥与马树青探索抽象艺术的立场,都源自对绘画边界的敏感与研究。在马树青看来,绘画与电影和声音艺术不同,绘画具有与世界同时的线性时间,也让它永远处于未完成时和敞开态。绘画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样-紫

布上丙烯

24 x 30cm

2023

 陈文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骥

那样-紫(侧面)

 马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树青

A2023-12

布面丙烯综合媒介

47 x 47cm

2021-2023

文字|刘筱雯

图片|亚洲艺术中心、陈文骥、马树青

重识色彩,超越自我

5月相聚北京一起“色彩绘画”

导师阵容

马树青 英格丽·弗洛斯(德国)

黄拱烘 杰瑞·翟纽克(美国)

举办时间:5月2日——5月11日

(每日早9点—晚6点)

授课方式:线下面授

地:北京

库艺术教育

方: 艺时代(北京)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特别支持:

“FARBMALEREI”(德国)研究中心

温莎牛顿(Winsor&Newton)

适合人群

艺术类在校教师与学生

职业艺术家

色彩领域相关从业者

计划留学欧美的学生

长按或扫码立刻报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名微信:kuyishu001

咨询电话:010-8478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