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满载25万吨的进口铁矿砂的超大型散货船“戴维德”刚刚完成带缆作业,靠泊天津港南疆港区铁矿石专业化码头。天津海关所属天津南疆海关工作人员汪琳和陈英强使用“智慧水尺计重平台”对该批货物开展重量鉴定,半小时即完成该批货物的水尺计重。
这里提到的“水尺计重”是国际贸易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重量鉴定方式,海关工作人员通过对承运船舶装载或卸载前后进行两次水尺测量,确定装载或卸载货物重量,为进出口企业出具重量证书,为企业后续的结算、索赔等提供依据。
汪琳手中的平板电脑大小的“智慧水尺计重平台”,是天津海关结合大宗散货监管特点和水尺计重应用场景,自主研发的大宗散货重量鉴定信息化系统。这个系统不但可以提升海关重量鉴定工作效率超过30%,而且实现海关重量鉴定业务进系统、标准化、留痕迹、可追溯。
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经历了从1.0版到2.0版的迭代升级,增加了数据抓取、查询统计、可视化管理等功能。今年1月,大宗散货“智慧水尺”计重工作模式获得海关总署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举措备案,成为2024年全国首个总署备案的自贸创新举措。
“以往的重量鉴定工作,需要关员将采集的船舶六面吃水深度、海水密度、船舶基础信息等20余项数据进行记录,再应用公式进行繁琐的运算,耗时较长,工作数据信息化水平较低。”汪琳向记者介绍,“智慧水尺计重工作模式将不同的运算系统进行集成,关员将采集到的基础数据输入系统,依托内置集成算法,一键即可得出重量鉴定结果,工作数据即时上传存储。关员使用平台在码头前沿位置开展作业,该过程与船方大副共同完成,避免了后续因为货物结算数量不一致而产生争议。”
“现在,单船货物的重量鉴定时长由之前的1.5-2个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以内,整体作业流程更加顺畅,货物可以更快提离码头。”天津港远航矿石码头业务负责人信小鹏说道,“进口企业对海关检验监管和货物放行运输的获得感明显提高,港口泊位周转效率也有了显著提升。公司每年约接卸散货船型500余艘次,以每艘船舶在泊时长减少近1个小时计算,预计每年可增加10艘20万吨级散货船的作业计划,泊位吞吐量提升近200万吨。”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散货枢纽港,矿产品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为破解传统水尺计重模式下系统间数据分离、人工计算量大、结果追溯困难等“痛点”,天津海关以填补海关重量鉴定业务移动信息化空白为目标,应用J2EE中间件技术和达梦数据库系统,破解海关业务系统数据之间的信息壁垒,将智慧水尺计重平台与多个数据源“无缝对接”、相互兼容,关员可调用来自运输工具水空子系统和H2018新一代通关管理系统中的申报数据,降低由于报关单删改操作等信息不平衡对现场鉴定工作造成的影响。
据汪琳介绍:“以往,关员在进行重量鉴定工作之前,需要从各个申报系统和纸质单据之间获取入境船舶的船名、船舶代理企业信息、IMO编号等,手动录入平台以建立该入境船舶的工作动态,现在关员可通过在平台的查询功能模块下,设置包装类型、载货量等筛选条件,直接查询到运输工具水空子系统内的符合该条件的入境船舶申报信息,用以建立工作动态,避免了手工录入有可能造成的数据错误。”
随着贸易往来的飞速发展,天津港织密了四通八达的水运航线,运输船舶大型化、集约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载货量超过20万吨的超大型散货船成为码头的“常客”,每年接卸量近50艘次。
据了解,20万吨散货轮的运输成本远低于2艘次10万吨散货轮。“国内进口企业为降低成本,通常采用‘拼船’的方式开展大宗散货进口业务,由多家进口企业根据进口量分摊运输费、滞期费、堆存费等,海关的重量鉴定工作人员根据每家企业的实际进口量出具重量证书,方便企业进行后续结算,相较于整船进口,工作量增加了数倍。”汪琳介绍,“平台首创的智能识别匹配功能,通过船舶信息、报关单信息、现场采集数据的有效整合,结合实验室水分检测结果,自动计算出每票‘拼船’进口货物的重量鉴定结果,更好地满足了国内进口企业的需求。”
2024年1-3月,天津海关应用“智慧水尺计重平台”完成200余艘次进境散货船舶重量鉴定工作,共计监管铁矿、锰矿、铬矿等大宗资源类货物近2000万吨,检出短重9万余吨,为国内进口企业提供索赔依据超过1亿元。
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天津海关还牵头相关单位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同研发了“矿产品固废排查仪”“5G+远程辐射探测机器人”等多款科技装备,在打击洋垃圾走私,打击危化品伪瞒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聚焦动物检疫、植物检疫、食品科学、固废筛查等领域,推进现场智能科技装备的研发应用,打通科技监管的‘最后一公里’,打造更多‘智关强国’行动应用场景,以智关之智服务强国之强。”天津海关科技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