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明朝那些事儿 | 我与地坛 | 沧浪之水 | 长安的荔枝 | 生死疲劳 | 三体全集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考了98分,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母亲对丢掉2分的责问,外加胖揍一顿。

考了班级第四名,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母亲对掉出前三的惩罚,竹条抽打一顿。

在母亲的管教下,班里的同学没人敢跟她玩,因为她不是在学习就是在练功,不然就会被骂。

这些窒息的操作都是最近综艺《是女儿是妈妈》里,陶昕然的妈妈对陶昕然的日常“家庭管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综艺中每当讲到这些,哪怕只是开个头,快40岁的陶昕然都会红了眼眶,她形容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是“魔鬼训练营”,可见妈妈对她魔鬼式的教育带给她多大的心理阴影。

节目中能感受到她们母女关系中的爱恨交织,她对妈妈是有恨的,但这种恨也随着她的成长,慢慢被爱、理解、包容和距离包裹了起来。

其实这样的母女关系在中国不占少数,我们一度将其统归为“中国式亲子关系”。

罗翔老师曾说过:“有些女孩子人生中最烂的牌,不是家里有多么穷,也不是不够漂亮不够优秀,而是有个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人格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而其中妈妈又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读过的书中,有一本最让人窒息但却令我恍然大悟--《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通过这本书,我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及母女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我是个失败的女儿,我是个失败的人,

这是我人生的魔咒”

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海伦真实经历的回忆录,她娓娓道来自己成长路上与母亲的羁绊、纠缠、疏远、放手。

海伦还是婴儿的时候,便被母亲独自留在酒店房间长达几个小时,还曾被母亲喂过威士忌;

孩童时,即使事态紧急,母亲也不一定会及时带海伦去看医生;

青春期时海伦虽然吃得少但是体重依然重,也要被母亲无情的嘲笑。

那个海伦遭到妈妈的忽视和打压,却被要求为她妈妈的幸福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海伦长大后,母亲坚持撒谎装病,对自己的孙子孙女冷漠无视,一心希望所有人只关注自己的病痛,不惜上演自己从沙发摔到地上、把自己的手绑起来直到手僵的戏码。

当海伦选择与母亲保持距离时,母亲又跟身边的亲朋好友控诉自己女儿的不孝,让女儿成为了这对母女关系中的施害者。

而家庭中父亲的不作为也加重了母亲病态养育的为所欲为。

在与母亲不断羁绊的成长道路中,海伦怀疑过自己,她一度抑郁焦虑,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没有一处可以让母亲满意;

海伦也埋怨过自己,“毕竟那是我妈妈”,怎么可以不去拯救自己的母亲,反而袖手旁观。

她纠结地一面告诉自己需要远离有毒的母女关系,一面又不可控制的想要帮助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母亲在去世后,海伦在收拾母亲遗物时,翻开了她多年来坚持写下的日记,一直困扰着海伦的真相才终于尘埃落定。

原来母亲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以及乔孟森综合征。

正如文中写到:“她的虚荣心、她的自我痴迷、孟乔森综合征,她对别人缺乏情感、缺乏爱,操纵、虐待他人,以及无穷无尽的谎言,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埃莉诺是一个自恋者”。

02

“没有惊天动地事件,她长期的侵蚀,

让我不知该相信什么、相信谁”

自恋型母亲其实并不少见,尤其是放在中国传统语境之下。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老师在一次采访时提到过,“自恋和全能自恋可以解释中国家庭的种种社会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他们多表现为控制欲强、习惯扮演受害者、把孩子成就看的最重、自我成就归因、打压忽视等等。

比如他提到有一位来访者妈妈,女儿学习好,性格好,朋友多,但是她要控制女儿玩手机。

有一天她怀疑女儿在房间里玩手机,猛地把女儿房门推开,被窝一掀,发现女儿果然在玩手机。

这位妈妈便大哭嚎叫,家里所有人也都对女儿说,妈妈这么不容易,干嘛非要跟你妈对着干呢。

女儿品学兼优,在不影响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合理地玩手机本不是什么大事。

但后来控制女儿玩手机的行为已经远远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反而变质为,为了控制而控制。

最后这位妈妈才发现女儿玩手机是在管理着学校的一个200多人的QQ群,很能锻炼到孩子的组织能力。

中国家长比较普遍的自恋表现在,“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种“好”是建立在自我意志之上的,而不是孩子本身。

03

“如果一直紧紧抓住那些伤害不放,

我就会和母亲永远捆绑在一起”

自恋母亲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不愿了解或认同他人的感觉、需要。而自恋母亲的女儿,很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母爱的羁绊》一书的作者卡瑞尔·麦克布莱德便将研究聚焦在自恋母亲与女儿的关系上。

相比于儿子,自恋母亲更可能把女儿当成自己自恋的延伸,并且母亲是女儿成长道路上最初的角色榜样。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这本书里,海伦小的时候就很崇拜自己的母亲,导致母亲的任何一句打压的话语或者冷漠的行为都对她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她抑郁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也焦虑自己的一举一动惹母亲不悦。

简单来说就是被PUA, 自恋人格是玩弄煤气灯效应的高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面对这样窒息的母女关系,我们唯有选择反抗。

反抗是自我救赎,保持自我的基础。

无论是《是女儿是妈妈》中的陶昕然,还是《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主人公海伦,他们最后都选择了用远离有毒关系以及保持自我意志,作为反抗自救的方式。

比如陶昕然与母亲第一次激烈冲突是在中考时,她反对了母亲让她高考,上重点高中的安排,坚持上艺专走舞蹈生路子,因为艺校可以离家住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海伦勇敢地与母亲划出一条又一条清晰的界限:不再拿母亲的钱,不再一起吃饭,不再允许她来见外孙,直至主动拒绝会面。

像海伦书中写道的:

“我为我母亲虚掷的人生感到悲伤。我知道我必须要原谅她。如果一直紧紧抓住那些伤害不放,我就会和母亲永远捆绑在一起。尽管她永远不会道歉,我还是要原谅她,以摆脱她对我的控制”。

她们都接受了母亲的“塌房”,独立出自我,慢慢摆脱与母亲的捆绑关系,形成自我滋养健康的心理环境。

04

“我想做个好妈妈,

但那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摆脱有毒母女关系之后的独立成长也并不容易。因为早期与母亲的关系模式,是一个人应对后来各种关系的最初模板。

自恋母亲的女儿很有可能成为讨好型人格、高成就动机型和自我破坏型人格。

她们很有可能在多种关系中毫无原则的讨好对方;

高度重视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从而导致各个方面都无法肯定自己的成就;

成就感极低,轻易放弃,很可能用成瘾物来麻痹自己。

如果女儿从自恋母亲那里经受的创伤未被疗愈,这种痛苦的遗产有可能会代代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中,海伦写的这段话读起来令人心酸:

“我想做个好妈妈,但那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对他们的一切全盘接受的爱,深藏在他们生命的底色中——这是我从未感受过的。”

小说的最后,海伦承认有些时候,她跟母亲很相似。

但她更庆幸自己与母亲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会付出爱,而她没有。我会为我自己和我的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我会全心全意、真诚地去爱,哪怕爱会让我敏感脆弱”。

武志红老师说过:

“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我尊重你,如你所是;

我甚至因为如此深爱你,而都不想去改变你本来的样子;

我深信你的内在是好的,如果你遇到一些问题,你自己会逐渐朝向好的方向发展。“

希望所有读过这本《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的朋友都能找到摆脱有毒关系的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正挣扎在这样的关系中,希望你读过书后找到自我救赎的力量;

如果你是养育着女儿的母亲,希望你读过书后可以与孩子共同开启爱的远航。

你认为如何算一位合格的母亲

评论区留言

编辑大大将选出3最走心的留言

赠送《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书籍1

包邮寄送。

留言截止时间:4月23日中午12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