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风驱散了料峭的寒气,带来了几抹绿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爱树”“育树”的优良传统,我们爱白杨的挺拔,也爱垂柳的柔美,更爱苍松的风骨,树木寄托着我们深厚的情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生态矛盾的日益尖锐,打造绿水青山,回馈自然环境,植树造林也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本篇文章的重心并不局限于植树本身,而是想从植树这一行为中提炼出青年人应当具备的理想。我认为,作为青年人,我们应当种下三棵树。

第一棵树,是生态文明之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在党的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上,来自塞罕坝林场的安长明代表深情讲述了三代塞罕坝人跨越60年的“绿色接力”。从青年时代,他们就长期扎根在这一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在困难时,他们夙兴夜寐,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只为保证新栽的树苗能够在风沙之中顺利存活,无数青年的生命永远沉睡在了黄土之下。功不唐捐,玉汝于成,“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最终成为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是无数塞罕坝青年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坚守,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我们就无法在北国塞外欣赏到“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秀美风光。尽管我无法像塞罕坝人那样发出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但身为幼儿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我致力于将文明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的心中,通过诸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光盘行动”以及“文明行为教育”等具体活动,让孩子们在点滴小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我坚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就如同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广袤无垠的江海。而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也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成为现实。

第二棵树,是改革创新之树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里,“创新”“创造”始终是烙印在广安人脑海深处的精神底色,也是流淌在广安人血脉之中的红色基因。2024年是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为深切缅怀和感恩伟人,凝聚社会各界“共同富裕·共建广安”的强大合力,市委发出“争做新时代小平家乡种树人”倡议,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安的“集结号”。无数青年党员干部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重重阻力,他们奋勇向前,不畏艰险,争当“植树人”,力做“排头兵”,在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一站式办理”、“减税降费”等改革措施的过程中留下了最美的身影,获得了无数企业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既是青年干部的铮铮誓言,也是共产党人在新时代面对新征程时发出的最强音。作为青年人,我们需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谆谆教导,以“青春之智”汇成“革新之力”,为推动广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第三棵树,是爱心奉献之树

在每年发布的“广安好人”榜上,我们都能看见青年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热心、爱心、正义感和奉献精神,时刻扎根群众,以群众的安危为牵挂,以群众的利益为目标,为我们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播下了一颗颗种子,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邻水县袁市镇天华村党支部书记罗建是一位“80后”干部,在路过一路口时,偶遇一女子跳入池塘轻生,危急关头,他不顾个人安危,果断跳入池塘,成功营救了该落水女子,并耐心开导劝解,及时阻止了悲剧的发生。此外,还有自掏腰包,每年参与大大小小1500多次救援的蓝天救援队救援英雄杜静,还有成立乡镇帮困助学基金的爱心企业家邹佳霖,等等。一个个先进事迹散发道德之光,一个个美德故事汇聚精神力量,无数青年人用他们的行动点燃了爱的火苗,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作为一名青年学前教育工作者,我的爱奉献给了我的孩子,未来,我也将继续秉持“用心做事,用爱育人”的教育理念,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家长,教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个班,在幼儿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播撒爱的种子。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新时代,身在伟人故里,我们青年人需要种下什么样的树?我想,我的文章已经给出了三个答案。“看却繁花盛景,道问背后艰辛”,都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代接着一代干,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争做发展的奋斗者和开拓者,久久为功,接续努力,以“青春之名”回答“时代之问”,在实现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谱写绚烂的人生华章!(吴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