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光看这两句话,似乎是在说只要心中有佛就无需拘泥于形式,甚至会有人理解为和尚吃肉也未尝不可。

事实上,这两句话的原文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强调不是和尚可以吃肉,而是为了拯救众生被迫破戒吃肉喝酒的行为,并没有背弃慈悲本心,也不违背佛法。

倘若认为只要心中有佛就能随心所欲肆意妄为,那才是真正的坠入歧途。最能阐释何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遍地狼烟的明朝末年。

农民军首领之一的李立阳与张献忠联合攻城掠地,每攻下一座城都会大肆杀掠,四川破山禅师亲自下山劝阻他们的暴行,最终在李立阳等人的要求下吃掉桌上的那盘肉,以此为城中百姓换来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佛慈悲,扶危救命

李立阳和张献忠本来就不是安分守己的人,五大三粗又目无尊法,破山禅师则是鼎鼎有名的得道高僧,已有数十年不沾荤腥,但为了城中百姓的,他不惜破了遵守一生的戒律,这就是佛的慈悲。

永明延寿禅师曾经垂诫,如果修为臻至生割心肝如割草木石头一样无痛无感,如果喝酒也觉得与喝屎尿没什么区别,那就可以吃肉喝酒,但有多少人能修行到这样的境界?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从来不是杀生吃肉满足口腹之欲的借口,民间传说此话出自道济禅师之口,也就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酒肉和尚“活佛济公”。

很多人的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无疑是游本昌老师所演绎的活佛济公。剧中的济公从来不是威严端庄的形象,反而疯颠无拘又幽默诙谐,看似爱管闲事实不按套路出牌则普渡众生,行事尽显博学与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前的小山村里,一户人家正热热闹闹举办着婚礼。衣衫褴褛的济公不请自来,大摇大摆地走进去,突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拔腿就跑。

济公向来疯疯颠颠爱捉弄人,可今天正是别人的大喜日子,他来闹抢新娘一出就着实过分了。主人家一边呼喊着:“和尚抢新娘啦”,一边追上去,其他村民见状纷纷帮忙去追。

所有村民追着出了村庄,突闻身后风声呼呼,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隆巨响,一座山峰从天而降,整个村庄都被山峰压在底下化为齑粉,村民们毫发无伤,这就是杭州“飞来峰”的故事。

死里逃生的村民们恍然大悟,济公看似不可理喻的举动是为了救大家的命。“抢新娘”能迅速引导村民们狂奔而出,比费劲口舌说服他们相信这突如其来的飞来横祸管用多了,也不会延误逃命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禅意深深,独具诗才

平日里,济公总是嘻嘻哈哈四处游荡,举止颠狂令他又有了“济颠”的外号,偏偏神通广大惹得商贾名流争相与之结交,如此神话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吗?

《净慈寺志》、《台山梵响》、《西湖游览志》中,辑录了《讽阻临安赵府尹伐净慈寺门松》、《重建净慈寺疏文》、《临江仙·雪》、《赠冯太尉》等众多诗作,这些诗的作者正是济公。

与一般诗人不同,济公的诗独具神采又极富禅理和禅机,他每出一首诗都会引来百姓争相传抄,这是当时主流文化对一个文人的最高认可。

著名学者南怀瑾就对济公的四首西湖绝句和临终绝笔极为赞赏,他评价说济公的诗词丝毫不逊于宋代四大家,如果以禅学来论,更一字一句都禅境十足,恰恰又体现济公禅宗修为之高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学工作者裴家麟也在《走出天台山的济公》评价说,济公的诗词亲切平和,字里行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传至今的都是字字珠玑,句句玉律。足见,这位活佛当真不负“临安才子”之名。

离经叛道,济世为怀

公元1130年,济公出生于浙江台州的李氏家族,家族世代簪缨,祖上李遵勖更是宋太宗之女万寿长公主的驸马,曾经历任诏德军、镇国军节度使等要职,是名副其实的豪门世家。

李氏家族世代信奉佛教,李父素有“李善人”之称,与妻子王氏虔诚拜佛,常年乐善好施,终于在年近五旬喜获麟儿,国清寺住持为其取名为“修缘”,就此与佛门结下不解之缘。

家世显赫的李修缘自幼善良勤勉也十分好学,少年时就读于赤城山瑞霞洞,在医学和诗词歌赋方面展现出非同凡响的天赋与才华,因此赢得“临安才子”之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为拥有文化功底的扎实,济公后来历任灵隐寺和净慈寺两大名刹的“书记”,掌管寺院内的文书往来,撰写寺院动态和文宣,还负责记录住持或方丈开示法语等。

也许是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家族积善信佛的熏陶,才华横溢的李修缘没有通过科举入仕,反而选择在弱冠之年皈依佛门

李修缘先是到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后到杭州灵隐寺,由“佛海禅师”慧远为其授具足戒,取法名“道济”,出家后的道济并不像其他和尚一样严守清规戒律。

道济既不静坐冥思也不诵经念佛,时常流连喧嚣市井,嗜酒好肉,举止似痴若狂,出格行径引起寺内其他僧人的不满。僧人们认为他三番四次破戒,便向慧远禅师提议对道济严加惩戒后逐出佛门清净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慧远禅师则认为佛法戒律本来是因常人而设,并非绝对的铁律真理,不能一概而论。慧远禅师似乎看到了道济的与众不同,还反问前来告状的僧人:“佛门广大,能容纳众生,难道容不下一个颠僧?”

倘若道济的修为能造福众生,又何必非要用戒律来加以约束?修行的真谛不是必然的循规蹈矩,而是超脱红尘的济世为怀。

民国时期的著名高僧印光大师就指出,济公故意表现颠狂是为了掩饰和隐藏。因为佛教要求,若要在尘世普渡众生,必须以凡人的姿态用平凡的方式行事,济公正是用六十年狼藉来济世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