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难卖,怎么办?

越来越多城市,思路彻底打开:

既然没人买,那就让“国家队”直接下场收房子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救市专业户”郑州,又干了件大事。

4月1日,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郑州市促进房产市场“卖旧买新、以旧换新”工作方案(试行)》。

“以旧换新”这股风,终于还是吹到了郑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购方式具体有两种:

方式一:

郑州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二手住房,促成民众通过“卖旧买新、以旧换新”购买改善性新建商品住房,计划完成5000套;

方式二:

政府政策鼓励,民众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卖旧买新、以旧换新”,计划完成5000套。

这一次,“国家队”亲自下场收购老房子!

其实“以旧换新”并非郑州首创,而是淄博发明的。

去年8月30日,淄博出台《“以旧换新”省心购房倡议书》,是为“以旧换新1.0”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是初始版本,整体还比较粗糙。最多中介帮忙多推广一下房源,作用实在有限。

后来更多城市加入进来,于是有了“以旧换新2.0”版本:

先对业主的二手房进行评估,然后开发商协同第三方平台进行收购,拿到购房款的业主用来购买新房。

相比1.0版本,2.0版本的效率大大提升。去年绿地在济南推出该服务,有楼盘两个月成功以旧换新30多套,成绩相当不错。

尽管如此,2.0版本有两个很致命的问题。

第三方平台收购二手房,肯定要评估风险。老房子大概率是不收的。很多城市都规定,楼龄在10年以内。

以刚刚提到的济南为例。贝壳平台上,济南二手房挂牌量为76967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限定“10年楼龄以内”,只剩26446套,占比仅34.4%。

众所周知,老房子比新房子更难卖。最需要“以旧换新”的群体,偏偏没资格享受这项服务,显然是不合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什么体量的第三方平台,能够吞得下、囤得住这么多二手房?即便有些地方国资平台下场收房,又如何面对已经很高的杠杆率和债务水平?

到了郑州,我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事情有眉目了。

“以旧换新3.0”版本,郑州解决了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第一,收购范围大大放宽。

据《大河报》,据城发集团的相关负责人透露,收购的二手房源,一般是房龄20年以内的商品房,后续将用于郑州市的保障性租赁住房。

目前贝壳郑州挂牌的12.85万套二手房中,估计大部分能被覆盖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钱从哪里来。

答案是:(央)妈给。

202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选择8个城市开展试点,支持住房租赁机构批量收购存量住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安排支持贷款。

8个试点城市分别是:福州、天津、重庆、成都、长春、青岛、济南、郑州

而郑州这次“以旧换新”收购二手房的用途,正是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

2023年,郑州二手房卖了72078套。“以旧换新”1万套的体量,足以掀起风浪。

郑州楼市,终于要起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年的就是大潮里,郑州的存在感相当高,但总是笼罩着一层悲情色彩。

一方面,郑州总是冲在最前面,特别敢为人先。

从2022年开始,又是“救市19条”一揽子政策,又是“向烂尾楼宣战”大干三十天,再到“鼓励房票安置”,郑州总是走在相同能级城市的前面。

另一方面,频频出招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该跌的还在跌,没什么起色。

但这一次,我却由衷佩服郑州。“以旧换新”(郑州ver.)一出马,至少“一石三鸟”。

一来减轻二手房抛压,稳住跌跌不休的房价。

对郑州而言,今年3月的关键词除了“小阳春”,还有“抛售潮”。

蓄水池里的水位仍在不断抬高。

据《大河报》记者统计,3月1日-3月20日,贝壳郑州二手房挂牌量增加4000多套,平均每天上架200多套房源

如果考虑到已经成交的房源,实际增加的挂牌量恐怕更多。

“以旧换新”直接下场收房子,无疑会加快消化存量房。

二来帮助新房库存去化,缓解市场压力。

比郑州二手房更难的,其实是新房。

经历了一波“3连涨”之后,郑州新房去化周期又回到了2年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2023年12月底,郑州库存量约1508万㎡。

按照100㎡一套房粗略估算,大概是15.08万套。去年郑州卖了7万多套新房,可不是要卖2年多嘛!

郑州3月开盘(加推)的10个项目里,去化率竟然只有可怜的个位数:

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旧换新”的妙处在于,精准地为新房市场注入了购买力。卖二手房的钱,只能用来买新房。

三来筹集保障房房源,以最省力的方式。

保租房是上面给所有大城市定的“必答题”。

按照计划,郑州今年要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筹集人才公寓2万套(间),配租人才公寓2万套(间)。

从收储土地,到出让土地,再到开工建设,不仅流程长,工程量也相当大。

通过“以旧换新”筹集5000套,不就完成1/3了吗?

上述三个问题,件件都是郑州的“燃眉之急”。只需一招,以旧换新,即可化解。

高,实在是高。

不过我觉得,“一石三鸟”之外,郑州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在里面:

把购买力和资金牢牢锁住。

这恐怕才是所有推出“以旧换新”的城市操盘手们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两件事情,犹如警钟敲响,回荡在郑州城内外。

首先是一线城市人口回流,正在虹吸全国购买力。

前两年因为口罩而人口外流的北上广深,去年常住人口却齐刷刷迎来正增长。

诚然,这里面当然有放松落户政策的缘故,但也充分说明了,只要一线城市愿意“放下身段”,在抢人大战中就是开挂一般的存在,有几座城市能招架得住?

前阵子国常会吹风,一线城市松绑,几乎已成定局。到时候,四台超级抽水机齐齐开工,将会把全国的购买力都抽走。

其次是中部产业新星迅速崛起,正在虹吸中部购买力。

去年的抢人大战中,合肥意外成为大赢家。

截止2023年末,合肥常住人口985.3万人,较2022年增加21.9万人,增量全国第一,羡煞一众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2023年减少208万,负增长的速度在加快。

合肥则是彻底走出了“独立行情”。2021年9.5万人、2022年16.9万人,2023年21.9万人。

短短三年时间,合肥常住人口增量接近50万人。

对于生活在中部省份的人们来说,特别是年轻人,相比产业结构相对传统的郑州,掌握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的合肥,无疑拥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的天花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购买力正在用脚投票。

不光合肥,常州、苏州、宁波、无锡,哪个不是虎视眈眈?

郑州忙碌的身影背后,广大二三四线城市的“人口焦虑”,已经藏不住了。

提起河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人口大省”。

实际情况却是:

2023年河南省人口减少量全国第一,减少了57万人。

实际上,河南省常住人口已经连续几年负增长。早在2021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就减少了 58万人,成为全国人口“失血”最多的省份。

三年下来,全省常住人口少了100多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郑州作为省会老大哥,仍然能够保持人口正增长,靠的是全省老乡们不遗余力的投奔支持。

然而,比起长沙、杭州、合肥、西安这些新崛起的明星二线城市,郑州显然已经不属于“第一梯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人口负增长的省份从13个快速增加到19个。换句话说,差不多有2/3的省份常住人口负增长。

住建部已经发话,给全体城市划下了一道红线:

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

源源不断的新增人口,才有资格源源不断地卖地、盖房,才能维系土地财政规模。

人口正在改变和塑造着城市格局,以及楼市格局。

接下来,在本省人口不断外流的大潮之中,郑州必须要主动出击。

毕竟,抢得到人,留得住人,才能拥有未来。